目击高校新生报到:没想到学校考虑的这么周到


发布时间:2011-09-04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
绿色通道入学无忧 精神食量滋养心灵
没有想到学校考虑的这么周到

  “申请学杂费贷款21200元,住宿费贷款2800元,共计24000元。”日前,北京大学元培学院2011级新生王自超再次检查手里中国银行国家助学贷款申请审批表上所填写的内容后,认真签下自己的名字。

  新学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在京高校陆续迎来新生。“不让一个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失学”,为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入学,今年各高校在绿色通道上都下足了功夫,让新生感受大家庭的温暖。

  “多亏国家好政策,让孩子顺利上大学”

  8月30日,记者从北京科技大学了解到,该校3300多名新生绝大部分都已办理了报到手续,其中包括近800名通过绿色通道顺利入学的新生。据该校学生处丁老师介绍,今年绿色通道坚持“早通知、早咨询、早办理、晚结束”的工作原则,提前回收随录取通知书一并寄发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在7月底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料库,新生报到当天即开通绿色通道。

  在北京交通大学新生报到现场,来自陕西榆林的大一新生刘宝宝兴奋地告诉记者:“没想到绿色通道的手续这样顺利,一下子就办好了。”站在他身旁的父亲更是难掩心中的欢喜:“多亏国家的好政策,让孩子顺利上大学。”北交大还设立了20万元的新生临时困难补助,分为500元、300元和200元3个等级发给学生,解决整个资助体系落实前的基本生活费用。

  8月27日,北京大学迎来7682名新生,其中包括本科生3164名、研究生4518人。走进南校门的迎新一条街,“北京大学2011级迎新绿色通道”的条幅格外醒目,一排由学生资助中心搭起的绿色爱心小屋内,设有学生借款、国家助学贷款、爱心礼包领取处等专项服务台。

  19岁的中文系新生罗浩,来自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宁条梁镇大滩村,只见他一手拎着爱心大礼包,另一手抱着刚领到的电脑,脸上洋溢着笑容:“没想到学校为我们考虑得这么周到!”“开学前我们通过新生寄回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了解到,今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600多人,占本科新生的20%左右,其中来自农村的有70%。”北大学生资助中心主任杨爱民说。

  “家长请勿入内”的告示别有深意

  在北京邮电大学的新生报到现场,记者看到学校设置了多处温馨的家长休息区,为家长们提供临时休息场所,但在办理报到手续的多个地方张贴的“家长请勿入内”告示也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每年大学新生报到,家长团们都会引起人们不少的关注。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不少高校有意识地让新生自己办理报到手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家长请勿入内”告示的目的即在于此。 

在北科大的报到现场,家长们也被婉拒在办理手续的各个队伍之外,所有报到手续都必须由新生独自完成。 

  在被问到是否是自己独立来报到时,来自北京的新生车明亮主动说:“让父母陪着一起来,并不是想让他们帮着做什么,其实很多事情都是我们自己完成的。”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很多新生并不认同由家长陪同就是不够独立的说法。“让家长一起来学校,主要还是想让他们来感受一下学校的氛围,一起出来玩一玩。”来自新疆额敏的新生王思敏如是说。

  来自黑龙江伊春的北京交通大学新生家长崔久英高兴地告诉记者:“本来是放心不下,怕孩子自己办不好入学、贷款这些手续,所以跟着一起来了,没想到孩子自己一路都办下来,挺开心的。”

  从精神和心灵上帮助新生

  在北科大的新生报到现场,记者看到各个工作点前排起了长龙,但队伍秩序井然,新生们按照统一规定的流程很快就能办理完相关手续。今年大四的迎新志愿者杨显明说:“学校很早就开始招募迎新志愿者,在迎新工作开始前对我们进行了统一的培训,有详细的分工,每个人该干什么都非常清楚。”

  在北大,新上任的党委书记朱善璐来到迎新绿色通道现场,向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发放购书卡和爱心大礼包。“从今天起,你们开始了新的人生阶段,将在北大校园里和所有同学一起成长进步。要记住,成长成才与家庭经济条件无关,学校决不会让困难影响同学们的成长进步。”朱善璐勉励大家要珍惜学习机会。

  朱善璐还现场应邀参加“燕园领航”计划,来自江西南昌的哲学系新生罗双双有幸成为他的一名学生。“学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物质资助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从精神和心灵上帮助学生,使其在思想道德和能力方面获得成长。”朱善璐表示,学校拓展资助育人功能,建立和完善了“绿色成长方案”,不仅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而且将扶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成长为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

  北京工业大学最近出台关于加强新生工作的若干意见。校长郭广生告诉记者,学校将加强新生适应教育,新生辅导员和班主任对新生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学习潜力、家庭情况等基本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辅导工作,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本报记者 唐景莉 刘琴 实习生 翁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