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规模质量并重,努力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发布时间:2010-12-15 浏览量:
 
山西省教育厅
                                  
      山西是中部经济欠发达省份,面积15.6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410万人。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到2009年底,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到588所,年招生数27.2万人,在校生总数68.7万人,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48.6%和47.5%,招生数占到全省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总数的49.5%,基本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的发展目标。但是,随着规模的迅速扩大,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基础能力薄弱成为制约事业发展和提高质量的瓶颈因素。从我省实际出发,近年来,我们按照“稳定规模、加强建设、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指导思想,确立了中等职业教育“一手抓建设、抓发展,一手抓改革、抓提高”的工作思路,围绕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做了一些基础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抓观念更新,引导全省职业教育系统树立现代职业教育先进理念
      我省农村地区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及其教师由普通中学转制而来,长期以来受普通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影响严重,加之受环境、信息等各方面条件限制,思想封闭、观念陈旧的现象普遍存在,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思想上、观念上的不适应成为影响教育教学改革深入进行的首要障碍。为了突破这种思想障碍和观念约束,近几年来,我省从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和教学管理人员培训入手,狠抓职业教育理念的转变,以集中培训和交流、分散学习考察为主要形式,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先进理念的宣传和普及。省教育厅每年至少举办一次有基层教育局长、职业院校校长和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参加的大型培训活动,邀请全国职教战线知名专家、知名校长来我省讲学或交流,还多次组织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职业学校校长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借鉴兄弟省、市、区的先进经验,解放思想,开阔思路。市、县和职业院校也广泛组织开展了相应的培训、交流、考察学习活动。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我省职教系统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见到了成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思路得到真正确立,职业教育要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实际而“走”、围绕企业人才需求而“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而“变”的观念正在成为普遍共识,校企结合、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弹性学制等形式的改革实践活跃开展,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抓国规教材使用,为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创造条件
      严格规范使用国家规划教材,是做好全省性教师培训、教学研究、教学评估和教学质量监控的基础工作。按照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教育新一轮职业教学改革的总体部署,我省下大力气规范中等职业学校教材的使用,严格要求德育课和文化基础课必须使用国家规划教材,专业课以国家规划教材为主,同时鼓励支持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实用性强的地方教材,特别是校本教材。为了进一步做好国家规划教材使用工作,去年以来,配合新大纲的颁布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我们邀请参与新大纲、新教材制订编写的专家到我省讲课,累计组织新大纲、新教材培训3500人次,教学副校长、教务人员业务培训400余人次,专业课程专题培训500余人次,为准确理解和执行新大纲、正确使用新教材创造了条件。今年上半年,组织了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教材使用情况专项检查,检查内容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国家规划教材的使用情况,检查结果显示,我省中等职业学校教材使用情况逐步走向规范,国家规划教材占据了主导地位,规划外教材和劣质教材逐步退出。国家规划教材的规范使用,为中等职业学校加强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抓教师培训,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按照2006年制定的《山西省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重点,是解决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的问题。围绕这一主题,我省在积极探索建立从企业和社会引进合格师资制度的同时,大力开展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截止到2009年,已派出794名教师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其中24名教师赴国外进修;组织了2300名教师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开展了两届全省中职学校教师省级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评比工作,改革评审办法,在评比中增加实践操作技能考核,共评选出专业带头人173名,骨干教师354名。经过努力,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结构得到明显改善、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与2005年相比,专任教师总数增加了22.26%,学历合格率提高近14%,具有高级和中级职称的教师分别增加了14.5%和18.7%,“双师型”教师比例提高了11%。
       四、抓专业建设,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适应性
       我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统筹管理,按照需求与条件相统一、自主设置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原则,由省宏观调控普通中专、职业中专、成人中专的专业设置,由市宏观调控区域内职业高中的专业设置,批准设置专业既要考虑社会需求,又要考虑学校的办学条件,还要考虑同一专业在区域内的总量和布局,较好地避免了热门专业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现象。经过多年努力,专业设置统筹管理见到了实际成效,不仅克服了局部地区或学校个体在专业设置上的盲目性、随意性,更为重要的是形成了在全省层面上专业布局与产业发展紧密相关、在市域范围内充分体现地方特色专业布局。二是及时调整,在坚持统筹管理的同时,我省根据学校要求,每年都要对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进行调整。2010年教育部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出台后,我们迅速组织力量对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对照新目录进行全面调整,这次调整把握了以下几个原则:根据学校的行业特点和专业优势设置新专业,尽可能减少跨类别设置专业,鼓励学校形成各自的骨干专业、特色专业;根据社会需求,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设置新专业;统筹调整区域内院校之间专业的合理分布,尽可能避免同一专业在同一城市同一区域各院校之间过多的重复设置;努力满足学校设置新专业的要求,教育部《目录》上没有、但我省确需设置的专业,以省设专业批准设置。为了提高专业管理效率,全面使用新专业名称,我们开发了《山西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网络进行专业的申报、审批和管理,保证了在招生计划下达之前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所有专业全部使用新目录规范后的名称。三是加强示范专业建设,我省从2005年起开展示范专业建设工作,从师资配备、实验实训条件、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等方面提出建设标准,开展省级示范专业评选。几年来共评选出省级示范专业(点)186个,这些专业点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中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我省的国家级实训基地基本上都是从这些示范专业点中产生的。
      五、抓技能大赛,带动面上突出技能训练、强化实践教学
      我省把技能大赛作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制度创新加以推进,从2007年起连续四年举行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扩大大赛参与面,提高大赛的影响力:一是逐步完善技能大赛制度。建立校、市、省自下而上的三级比赛制度,层层比赛,层层选拔,最后以各市和省直学校为单位组队参加全省大赛,使技能比赛成为全省职业教育和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列为常规工作,实现常态化、制度化。二是努力扩大技能大赛的覆盖面。除国家大赛的项目外,根据我省支柱产业及紧缺人才专业设置省赛项目,如煤矿安全检测、旅游服务、护理、市场营销和会计等项目, 2010年全省技能大赛比赛项目扩大到20大类50个小项,这些项目不仅使我们的比赛项目覆盖一、二、三产业,而且使更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别是办学条件较差的农村职业学校的学生也有机会参加省级技能比赛,2010年参加校、市、省各级技能大赛活动的学生人数超过10万人,参加省级决赛的选手有2000多人。学生参与面的扩大,对于职业院校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方式等都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技能大赛成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动力。三是提供组织和政策保障。我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主办单位除有关部门参加外,省劳动竞赛委员会也积极参与、大力支持,对指导学生获得一等奖的指导教师给予记功表彰;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在省级大赛中获奖选手,按具体要求核发相应工种高级或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我们还出台了获奖选手参加对口升学考试的加分奖励政策,对获得全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各比赛项目三等奖以上的选手,如报名参加对口升学考试,按相应专业在录取总成绩中加15分、10分和5分的奖励;我省还制定了对承办技能大赛的职业院校予以经费支持的政策,为大赛项目牵头院校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保证大赛的顺利进行。自2007年以来,我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参与面逐年扩大,制度日益完善,大赛的社会影响力以及对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拉动力越来越得到充分发挥,技能大赛为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六、抓改革创新,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省在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模块教学、过程教学等教学模式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订单”培养、集团化办学等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模式广泛实践和推行。我省具有地方特色的改革实践,一是开展“送教下矿”,根据我省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产能升级、设备更新的实际需要,2007年起组织相关职业院校对全省煤矿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实施中等职业教育,2008年起对煤矿“五长”(矿长、生产副矿长、机电副矿长、安全副矿长、总工程师)进行学历提升教育,2009年对煤矿关键岗位从业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几年来,通过“送教下矿”,对近3万名煤矿从业人员实施了职业教育与培训,受到煤炭企业的一致好评。二是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2008年,紧密围绕我省八大支柱产业振兴发展的需要,组建了煤炭、冶金、电力、旅游、建筑、金融、装备制造、材料与信息技术等8个行业性职业教育集团,到2010年7月,8个职业教育集团吸纳成员单位446个。运行两年来,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是行业企业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与行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由行业企业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共同实施课程改革;行业帮助学校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配合学校拓展实训资源,开展实践教学;行业参与集团内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估,提供动态的岗位需求信息,经济和技术发展信息,实行由行业统筹安排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开展实践教学,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其次是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建设“双向”基地和“双向双师”队伍,即企业是院校的实训基地,院校是企业的员工培训基地,院校教师与企业高级技能人才双向交流,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成员单位在资金、师资、技术、信息、设施等方面的资源优化配置与共享,促进集团各成员单位的共同进步、提高和发展,形成了双赢的局面。再次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的能力明显增强。集团化办学使企业直接获得了职业教育的智力支持,稳定了高素质员工的来源途径,解决了企业员工培训问题;职业院校通过订单培养,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现了育人与用人的零距离对接。职业院校的智力优势与企业的创新动力相结合,催生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已经得到应用并取得良好效益。
      我省在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上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与兄弟省、区、市相比,我们所做的工作仍然停留在宏观层面,教学工作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还需要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加以研究解决。我们要借这次会议的东风,认真学习借鉴兄弟省、区、市的先进经验,深化改革,勇于创新,以提高质量为重点,推动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