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专业最适合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发布时间:2012-05-02 浏览量: 信息来源: 山东省信息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是国家对高职院校办学方向的科学定位。在现阶段,探索产学研结合发展高职教育新道路,关键在于校企联合促进学生就业。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荣和教学方法法改革。”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系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通过与日照裕鑫动力有限公司合作,采用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取得了优异的教学成果。  
    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学学生既懂机械设计又掌握电气控制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企业中进行实践锻炼,在真实的职业场景中工作才能提高。针对该情况,我系在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学完每一门主要专业课程后均安排相应的企业实习。如讲授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后在日照裕鑫动力有限公司安排《机械制造工艺实训》,增强了对所学课程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其综合能力。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是学生。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为全面实践“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我们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
    一、根据企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整合课程,使课程更加精简,更符合职业岗位的需要。原来机电类专业的课程主要沿袭中专时代的课程设置,它与大学本科的课程设置一脉相承,无法体现高职的特色。为了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达到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对原来的课程进行了改革。把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课程体系调整为以技能训练为主,实训课程的课时数与理论课程的课时数之比增加到1.1∶1。另外,通过整合课程达到精简课程门数之目的,把核心职业技能课缩减到3~5门。同时更加注重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知识能力关系,达到课程体系更加优化。
    二、以能力标准体系为核心进行课程大纲的编写,并与行业专家一起开发职业课程。在工学结合模式下,贯穿课程的主线不再是知识,而应该是职业技能。为此,我们围绕学生职业能力要求建立了课程能力标准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大纲的编写。为了使课程更加符合行业需求,我们联合行业专家共同组建了专业委员会,与这些行业专家一起开发职业课程,这样开发出来的课程与学生将来的职业岗位相匹配,更能满足工学交替的学习要求。
    总之,高职教育的特点是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因此,走“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是当今高职教育的要求。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认为,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拓宽办学思路,加大改革力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为目的,走出一条具有我院特色的工学结合办学之路。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 董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