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持续推进特色专业建设成效显著


发布时间:2012-02-20 浏览量: 信息来源: 陕西省信息 石勇

 

    专业建设是高职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更是高职院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的品牌。加强专业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国际高等教育的开放性和国际劳动力的稀缺性造成对高职教育挑战,谁有实力谁领先。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明确办学定位,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加大专业建设力度,构建起国家级、省级、院级三级重点专业建设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品牌专业群。近日,该院“基于行业标准的高职特色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获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高职高专工科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获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1年,该院2个专业被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发展”重点建设专业, 2个专业的岗位职业标准被认定为全国行业标准;新增2个省级重点专业,1个省级实训基地。三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荣获2011年全国机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三项教改项目荣获2011年全国机械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成果一等奖,专业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取得实效。
     三级专业体系建设 打造特色品牌专业群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参观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作品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据“立足陕西经济,适应产业结构,瞄准岗位需求,强化技能培养”的专业建设思路,坚持以提高就业质量为导向,推进三级重点专业建设,不断深化专业内涵建设,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传统专业稳定发展,优势专业特色鲜明,品牌专业水平较高。该院采取全面建设和重点建设相结合的方针,不断完善 “国家重点—省级重点—院级重点”三层递进的专业建设体系,继续支持国家示范建设专业、省级重点专业及院级重点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实训条件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产学研合作、“优秀教材”建设等方面不断创新,现已建成5个国家级重点专业、10个省级重点专业、15个院级重点专业建设。计划未来五年,创建2个国家级重点专业、10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15个院级重点建设专业,到2015年,在重点建设专业中培育100门精品资源共享课、100门优秀网络课程、100部公开出版发行的优秀教材,以重点专业建设带动全院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
    工学六融合 锻造特色专业 
    围绕陕西支柱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对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充分依托8个工程训练中心、校办工厂和牵头组建的“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经过不断实践和完善,探索形成了基于工学结合、企业深度参与、具有装备制造行业特色的“工学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融合、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工学六融合”是完全渗透式的六融合,其核心是“工学结合”。 
  
工学融合 专业教师悉心指导
    通过多年的办学实践,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学中强化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积淀形成了“校厂一体、产教并举、工学结合”的办学特色,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教师与工厂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申报6项国家专利、参与制定2项国家行业标准(磨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力增强了校办工厂的科研攻关和技术研发能力。同时,学院为校办工厂建成了与专业结构、人才培养规格相匹配的生产性实训车间,让学生足不出校就零距离接触企业真实工作,并接受企业文化和环境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行为规范,使学院办学特色愈加鲜明,专业基础更显雄厚。
    行业主导 校企融合 构建特色专业体制机制 
    专业建设过程中,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等的指导下,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对接装备制造业、依托行业协会、合作骨干企业,实现产业、行业、企业三结合。其中,产业是基础,行业协会是纽带,企业是合作实体。根据学校实际,该院探索出“适应产业结构,立足区域经济,瞄准岗位需求,强化技能培养” 的国家级、省级、院级三层并进的学院专业建设总思路。根据行业需求,优先发展潜力专业,重点发展骨干专业,适度发展基础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高职培训型专业,培养满足装备制造业不同领域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教育部集团化办学调研组一行参观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自动化实训基地
 
    依托省内3大国家级开发区、8大制造业龙头企业,与全国百余家机械工业联合会会员企业建立了形式多样的联系,“做大做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2011年2月到8月,该专业有150名学生在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责任公司参加了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探索了柔性顶岗实习新模式;西安安松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设立“安松订单班”,并为学生提供奖学金,鼓励学生提高技能。
     材料工程学院与中铸协、陕柴重工、维美德西安造纸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冰轮集团等单位联合,合作完成了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全真载体、实境训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该专业依托中国铸造协会,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合作开发了“材料成型专业岗位职业标准”。校企共同进行市场调研、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形成了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标准,“做优做精”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
     该院电气工程学院与西安宏源、西玛电机(集团)公司等十多家企业加强合作,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共同开发教材,已联合开发8门课程标准、建成6门院级以上精品课程,“做高做专”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
 
    四项计划 构建特色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均由校企双方人员参与组成课程开发组,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共同研究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共同开发和建设课程,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共同拟定教学方案,共同开发工学结合教材,共同拟定考核规范和建立试题库(试卷库)。各专业负责人和教师深入企业调研,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根据职业领域成长规律,进行学习领域转换及学习情境设计。在行业、企业、教育专家指导下,实施“岗位职业标准建设”、“课程标准建设”、“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特色教材建设”四项计划,构建了更加科学完备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或基于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 
     产教并举 提升校内实训基地生产性功能 
    高等职业教育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要完成大量的技能训练以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点。该院根据专业的特点,结合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实训基地的生产性功能,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为校内实训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营造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提升教学效果,强化“产教并举”的特色。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实训中心
    在“校中厂”、“厂中校”建设过程中,以学院和企业作为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融合的双向辐射线,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全过程;由校内实验室、综合实训基地、工业技术实训中心、校办实习工厂、校外实习基地组成实践训练的五大环节,既相对独立,又互补互促,阶梯上升、强化提高,体现由单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到顶岗实习的阶段递进规律,形成校企共建、共享、共用的技能实训系统。
    创新体制机制 十种模式 持续推进特色专业建设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的要求,积极开展集团化办学的试点工作,以该院牵头组建的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为基础,制定集团化办学试点方案,全力推进项目的实施,逐步形成集团化办学的体制机制。同时,充分发挥该院独有的校办工厂的优势,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探索出“厂校一体化模式”、“职教集团模式”、“订单培养模式”、“柔性顶岗实习模式”、“工学交替模式”、“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科研攻关模式”、“合作培养模式”、“联合共建模式”、“项目主导模式”等校企合作10种模式,有效解决了校企合作中“合多做少”、“短期效应”、“一头热”等共性问题,克服了专业建设中校企合作各种制约因素。十种校企合作模式的形成,持续推进特色专业建设。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石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