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要,聚焦思政引领、教学改革、协同共建、民生保障,深化产教融合发展,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一、拓展思政育人格局,培养爱国奉献之才
(一)构建实践育人新平台。联合地方党校、行业企业、兄弟高校,共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联合教研室,深入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系统化、学理化研究。依托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延安革命根据地、湘西十八洞村等建立红色文化育人基地,建设深中通道等现场教学点,组织学生走访大国工匠、探访大国重器、寻访大国工程,拓展实践育人空间,筑牢思想根基。
(二)挖掘课程思政新元素。出版《深圳的光荣与使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圳案例100篇》等案例汇编,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讲出时代特色、深圳特色。梳理形成SpaceX星链计划与北斗导航系统、ChatGPT与DeepSeek等一批技术路径比较案例,系统化开发产业文化融入思政教学案例资源库,建立课程思政精品案例43个,增强课程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学生职业发展能力。
(三)创新榜样育人新样态。组织科技巨匠、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等“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50余场次,围绕摩天大楼设计施工、航天表技术研发、汽车维修漆工等主题讲述在各自领域足履实地、锐意进取、默默耕耘的生动事迹,通过真人、真事、真情的浸润,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支持学生依托所学专业组建专业文化社团86个,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志愿服务之中,培养学生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技能过硬之才
(一)围绕产业转型动态调整专业。聚焦深圳“20+8”产业集群(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合成生物、区块链等8大未来产业),动态调整专业布局,开设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等18个新专业,建成集成电路光刻、芯片封装载板等实验、实训、中试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产品试制、原型创新和重大工艺技术验证,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
(二)围绕技术创新开发新型课程。面向鸿蒙、欧拉等自主可控技术开发《仓颉程序设计》《国产集成电路EDA技术》等新课程14门,围绕智慧园区、智慧零售等新工作场景建设智慧园区日志文件管理、智慧零售系统数据分析等425个教学场景,建成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5个,入选国家在线精品课程20门、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110部,为关键技术领域人才培养夯实课程资源。
(三)围绕数智赋能重构教育教学模式。校企共建信息网络布线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网络系统规划VR沉浸式演练平台,以产品为导向打造科学、工程、设计与人文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依托智能化手段推动教学范式变革,形成“五金”(金专业、金课程、金师资、金基地、金教材)新基建体系和“虚实联动、人机协同”的新型职业教育生态,支撑开展实践教学、技术测试、职业培训、师资培养等相关工作。
三、强化多元协同共建,培养产教融合之才
(一)开拓校企党建共建模式。与300余家行业领军企业签署校企党建共建备忘录,通过组织联结、阵地联建、资源联享、人才联培、服务联创、发展联动“六联”模式,实现校企党组织优势互补,为产教融合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推动校企在人才培养、课程开发、科研创新等方面深度合作。
(二)深化产教联合共建模式。联合31家标杆企业,20余家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共建1个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8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辐射带动区域产业、科技、教育深度协同。通过千企大调研、访企拓岗等活动,建设产教融合的实体空间、产业链驱动的专业集群、跨界融合的“双师”队伍、应用导向的研发生态,提升学校和教师的行业话语权。
(三)推动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联合领军企业共建18个特色产业学院,深入推进以校企深度融合为铆合点的“九个共同”(即共同开展党建和思政教育、共同开发专业与课程标准、共同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共同攻克关键技术和工艺、共同制定行业标准、共同开发职业资格证书、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共同开展现代学徒制、共同开展国际合作)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校企共建14个技术创新中心和3个生产性实训中心,建好华为ICT学院支持中心,一体设计现代学徒、工匠精英、现场工程师培养体系。联合企业共建产业工人赋能中心18个,培育适应经济新形态的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四、锚定民生保障目标,培养服务社会之才
(一)服务“老有颐养”。发挥学科优势,联合深圳市民政局共建深圳市长青老龄大学、深圳健康养老学院,建设健康养老研究中心和老龄社会研究中心,参与制定健康养老服务相关行业标准,系统开展康养产业人才技能培训、职业技能竞赛及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等工作,组织学生开展养老技能志愿服务,将技能实训与社会服务有机融合。
(二)服务“共同富裕”。发挥专业学科优势,建立竹产业和荔枝产业科技小院,打造科技强农基地,联动企业培训在职员工,助力昭通等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3万余名产业工人和新型农民通过技能增收。面向河源市和平县、惠州市惠东县,组建师生志愿服务队,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农户进行基础设施改善、产品包装设计、直播带货等;依托“政校行企”模式共建竹产业循环产业园、荔枝全产业链示范基地、现代茶叶生产示范园等项目15个,发挥学校技术优势,拉动当地经济增收增值超1亿元,着力打造因地制宜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职教样板”。
(三)服务“东西协作”。对口帮扶喀什职业技术学院、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等15所职业院校,牵头全国各地29所优质本专科职业院校参与新疆高等职业学校筹建,“组团式”对口支援新疆理工职业大学建设,在专业建设、教学管理、教学质量保障、人才培养方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理念转变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援助,助推欠发达地区职业院校转型升级,推动东西职业教育优质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