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聚焦产业需求 建设工业互联网专业群


发布时间:2025-11-28 浏览量: 信息来源: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8日03版

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发展浪潮中,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紧扣宁波市“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需求,以工业互联网专业群建设为抓手,通过“产教融合、资源集聚、人才共育”三维发力,破解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难题,打造出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专业群建设样板,为区域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精准对接产业链 构建协同发展体系

学校大力推进专业群建设,与产业同频共振,立足宁波工业互联网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优势,精准锚定产业发展关键领域,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群发展格局。

专业群建设以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为核心,联合地方企业,以产业为导向、教学为主导、科研为支撑,校企协同共建人才培养平台,为教师教学科研、学生实习就业提供有力支撑,培养工业互联网技术人才。学校深度调研和利时卡优倍科技有限公司、蓝卓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等头部企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定位与课程设置,确保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零温差”。据GDI高职专科专业评估榜(2023),专业群核心专业位列全国第6名、全省首位,成为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的高地。

在课程体系构建上,专业群创新“岗课赛证”融通模式,逐级提升学生专业基础能力、技术能力、岗位能力与综合创新能力。学校联合37所院校、20家企业开发67门覆盖工业数据采集、智能装备控制的慕课,其中“Linux系统管理”“嵌入式C语言设计”“网页制作”入选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8门课程获评省级精品课程。同步引入华为HCIA-Industrial Internet认证、和利时工业控制工程师认证等企业认证标准,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的深度对接,持证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9%、专业对口率90%。

深化产教融合 打造高能级育人平台载体

学校牵头组建宁波高新区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产教联合体,联合政府、企业、行业协会构建“四方协同、两翼驱动、三链融合”的产教新生态,获评宁波市市级产业学院,相关经验入选2024年教育部产教融合典型案例。

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学校联合体四方共建省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配备工业机器人等设备1200余台(套),可开展40余个实训项目,年接待实训近5000人次。与蓝卓数字科技企业合作搭建虚拟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VR技术模拟高危、高成本场景实训,解决企业生产环境无法满足教学需求的难题。工业互联网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作为浙江省唯一工业互联网类开放型实践中心,2023-2024年为宁波水表等企业培训技术人员1500余人次,联合开展技术攻关项目23项。

针对工业互联网产业链特点,学校联合各方创新“3+N+X”模式,即“三类链主企业牵头、N家创新型企业参与、X个智能制造应用场景”,共同构建产业链协同网络。和利时卡优倍科技有限公司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共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等 5门核心课程;以蓝卓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型企业,将自主研发的supOS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转化为教学资源,开发15个虚拟仿真实训项目;以中软国际为代表的产教融合型企业,推行“双导师制”,为班级配备1名高校教师与1名企业工程师;搭建现场工程师教学平台,将企业真实项目拆解为教学任务。近3年,校外实训基地共提供实习岗位近千个,产业教授参与核心课程课时占比超27.8%。

创新培养模式 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学校通过分类培养、实践赋能,助力学生实现多样化成长,人才培养质量持续跃升。

依托联合体,学校大力实施“三阶四融”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分为基础认知、技能提升、岗位实战3个阶段,实现课程与岗位、教师与工程师、实训与生产、证书与职业的深度融合。截至目前,学校已培养现场工程师500余人,为国家电网、舜宇光学等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00余个,企业满意度达98.2%。

专业群制定“技师型”“双创型”“升本型”人才培养具体方案和措施,搭建多元成才通道,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求。学校结合各专业特点,依托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分别组建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计算机类”、智能产品开发与应用和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的“电子智能类”的工匠工坊特色班;打造E港“创业驱动中心”,定期开展“双创”讲座、活动,发掘学生创业潜力,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创业指导。在专升本工作中,教工党员担任专升本班班主任,组织开展升本讲座、学习交流会、学长学姐经验分享会,为升本学生提供学习支持和充分后勤保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院升本率保持在30%左右。

(雷霞 王超 殷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