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链”融通赋能大国工匠培养 助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发布时间:2025-11-27 信息来源: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近年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主动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新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为宗旨,全面深化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的创新与改革,探索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联动促发展模式,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协同育人体系,在培养大国工匠、提升就业质量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深耕“教育链”,夯实大国工匠培养根基。学校始终将教育链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程,系统构建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围绕陕西省34条重点产业链,动态优化专业布局,近三年撤销、新增专业22个,专业与产业匹配度达98.03%。建设“根-干-枝”三级专业体系,建成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8个,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课程建设方面,学校联合华为、航天发动机等头部企业共建10个产业学院,打造“金课程、金教材、金基地”三位一体的教学资源体系,推动教学内容与岗位标准深度融合。建设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门、省级30门,主持参与国家级教学资源库8个,入选“十四五”规划教材18本,将行业前沿技术与企业标准深度融入教学全过程,实现了“所学即所用”,为培养大国工匠奠定了坚实的教育基础。
——贯通“产业链”,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牵头组建装备制造、材料成型等国家级职教集团和校企协同育人战略联盟,链接全国24个省市的800余家企业,形成“校企一体、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的良性生态。实施“一院一企、一企一品”计划,与法士特、北京精雕等企业深度合作,累计设立订单班600余个,组建现代学徒制班6个,推动“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无缝衔接。同时,积极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一区四院一中心”等16个厅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推动技术研发与产业应用深度融合。近五年承接横向项目282项,年均到款额超1500万元,累计创造经济效益8.5亿元,实现了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产业服务能力,为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更精准的教育支撑。
——夯实“人才链”,构建精准就业服务体系。聚焦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构建了覆盖学生全面发展、贯穿职业生涯的“人才链”体系。实施“分类优先、类下分层、层中建队、以队带人”的师资培育机制,打造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国家级教学团队19个,培养“双师型”教师占比超85%,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保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强化精准就业服务,构建“覆盖全体、聚焦重点、延续跟踪”的服务体系。设立“生涯咨询工作室”,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对就业困难学生实施“一人一策”帮扶,对家庭困难学生开展结对包联;对“工匠班”学生提供毕业后三年延续服务,打通从“在校生”到“大国工匠”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5%以上,约40%毕业生进入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就业,其中比亚迪1315人、法士特595人、西北有色634人、西安航发集团458人、西部超导339人,一大批优秀毕业生扎根装备制造一线。涌现出以全国劳动模范杜成强、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田浩荣、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孔稳超等为代表的一批杰出人才,其中包括全国劳动模范6人、大国工匠年度人物3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4人等国家级荣誉获得者,形成了“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陕工品牌,有力支撑了装备制造业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激活“创新链”,驱动科教融汇反哺教学。学校将科技创新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技术突破引领教学内容革新,以成果转化拓展学生发展空间。建设厅局级以上科研平台19个,立项厅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13项,推动科技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侯延升博士团队研发的“折叠显示器用柔性玻璃项目”建成国内首条0.07毫米生产线,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入选陕西省重大科研攻关与转化项目,相关技术成果融入专业教学,实现“科教融汇、产教协同”。学校不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成立环大学科技创新产业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推动“先免费许可、后转化实施”模式,累计转化科技成果100项,孵化科技型企业2家。编制技术需求、成果认领、成果路演“三张清单”,实施重点研发、成果转化、创新能力提升等“五项计划”,加速科技成果就地转化。近三年学校获秦创原建设绩效评估A+单位,9项成果入选大湾区科学论坛职教科技成果转化案例,形成了“科研反哺教学、创新驱动就业”的良性循环,科技创新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沈燕丽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