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匠技”到“匠心”: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精工”育人之路
发布时间:2025-11-18 信息来源: 《中国青年报》2025年11月18日07版
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用11年时间,以“精工文化”为内核,构建起一套独具特色的育人体系,让2 万余名毕业生在掌握精湛技能的同时,沉淀下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坚定的职业信仰。这所扎根齐鲁大地的职业院校,正用 “三维·三链·三保障”的创新实践,书写着职业教育从“授人以技”到“育人以魂”的精彩答卷。
找准育人坐标:以“三维目标”铸魂立人
“做有灵魂的工程教育”,这是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守的办学定位。学院凝练出“精魂、精心、精技”三维育人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成长为“技艺精、会学习的职业人”“有德行、有担当的社会人”“善合作、能创新的现代人”。
这份育人追求,始终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学院通过国情教育、劳模宣讲、法规学习,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用经典文化浸润心灵,借助艺术鉴赏、沟通训练,让学生成为情感丰盈、懂得美与善的“幸福人”。在这里,职业教育不再是单纯的技能传授,而是兼顾技能提升、品德修养与综合素养的全面培育,为青年学子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基础。
构建内容体系:“三维融育”赋能成长
围绕三维育人目标,学院打造了“精魂励行、精技赋能、精心立身”的三维融育内容体系,让文化育人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
“精魂励行”聚焦理想信念与人文素养,既通过劳模故事传递敬业奉献的精神力量,也用经典诵读、艺术体验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让“社会人”的责任与担当深植于心。“精技赋能”则紧扣职业教育核心,将技术伦理、创新方法与创业实践融入教学,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应对变革的创新潜能,让“职业人”的专业能力过硬过人。“精心立身”侧重职场软实力培育,通过生涯规划、团队项目实战等训练,锻造学生的协作能力与领导力,助力他们成为站稳职场、适应时代的“现代人”。
三维融育不是孤立存在的板块,而是相互渗透、有机统一的整体,让学生在技能提升的同时,实现道德修养与综合素养的同步成长。
创新育人路径:“三链贯通”架起成长桥梁
如何让文化育人落地生根?学院创新实施“校内阵地链、职业现场链、社会实践链”三链贯通的育人模式,让学生在不同场景中锤炼本领、塑造品格。
校内阵地是文化育人的基础课堂。学院将文化元素融入校园环境,打造匠心主题文化带与功能区,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增强文化认同。课堂上,道德法治、审美情趣等内容被系统化、课程化融入教学,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无缝衔接。
职业现场则是淬炼技能的实战舞台。学生走进孟洛川等老字号企业,在真岗位上锤炼技术技能,感悟职业伦理;与企业联合开展“现场创新课题”,将对精工文化的理解转化为产品、服务创新方案,综合职业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升。
社会实践成为升华素养的重要载体。学院组织学生参与文化传承、社区服务、乡村振兴等社会项目,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培养责任感,实现从“职业人”到“社会人”的跨越。而展演、路演等成果展示平台,让学生在收获成就感的同时,形成“学习-实践-创造-激励”的良性循环。
强化支撑保障:为育人之路保驾护航
坚实的保障体系,是精工文化育人持续见效的关键。学院构建“阵地平台、协同机制、评价激励”三保障体系,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
在阵地平台方面,“四园一坊”“工业互联网文化长廊”“匠心永红党史馆”构成校内立体育人教科书;与三涧溪村等联建校地协同育人平台,劳模、大师、优秀校友进校园传经送宝,数字化资源库实现技艺与文化的代际传递。
协同机制上,学院联合政府、行业、企业成立产教联合体,组建 “校内导师+产业导师”双师团队,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评价等方面实现多方联动,让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
评价激励方面,数字化“大素质教育成绩单”全面记录学生的文化活动参与、项目成果与技能认证,评价结果反向推动育人体系动态优化,助力学生实现螺旋式提升。
十年深耕结硕果:职业教育的“济工院”范式
11年深耕不辍,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精工文化育人体系结出累累硕果。学院培育出全国知名的 “精工文化”品牌,特色经验在全国性会议上10次主旨发言,获评全国职业院校传统技艺传承示范基地等多项荣誉。
如今,毕业生就业率、对口率、满意度持续“三高”,112所省内外院校慕名前来学习交流。从这里走出的青年学子,既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又有坚定的职业信仰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兼具“精神、情怀、追求、品位”的大国工匠后备人才。
职业教育是青年成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证明,职业教育不仅能教会学生一技之长,更能培育出有理想、有担当、有素养的时代青年。学院将继续为大国工匠后备人才的成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书写职业教育高发展的新篇章。
(信息来源: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