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科教融汇育匠才 科研赋能筑高地


发布时间:2025-11-14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4日10版

近5年,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积极探索科教融汇背景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服务能力的有效路径,不断创新科教协同育人模式。

三融三促,构建科研服务教育教学新生态

一是将科教融汇理念融入办学过程,促进教学科研协同育人。学校主动对接现代职业教育教学与科研的新需求,积极构建“产、教、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开放办学新格局,推动形成“产学合作、学研相济、研用结合”的良性机制,持续提升教科研水平与教师“双师”素质,有力支撑学校内涵建设。学校成功打造南昌电子信息产业市域产教联合体,获批国家教育部门产学研基金项目2项、“科创融教”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课题2项。依托教学改革科研项目,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青年培育项目9项。

二是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资源,促进技能人才智能化培养。学校积极将新技术、新产品、典型案例及教师科研成果有机融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通过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开发在线课程与教学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高效共享与便捷应用。依托科研成果转化的教学资源等,获批国家在线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门,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中荣获一、二、三等奖各1项。

三是将科研项目融入专业建设,促进科研项目教学化改造。学校以科研项目推动实验条件改善、师资能力提升和教学内容更新,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科研与专业互动发展,协同推进平台、团队、成果与专业建设,实现科研反哺教学、教学助推科研的良性循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等5个省级“双高计划”专业高质量完成建设,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群完成“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

创新引领,探索科研服务人才培养新路径

一是创新科研管理制度,激发教师的创新活力。学校修订“科研管理办法”等制度,建立科技创新长效激励机制,强化教师参与科研的内生动力。在职称评审中突出技术应用与创新实效,将产品开发、标准制定、建言献策等纳入评价体系。通过制度驱动,学校孵化出了一批科研成果,获得江西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各1项。

二是创新科研育人模式,赋能学生参与技能竞赛。学校积极提供创新创业场地与指导服务,依托重点专业,培育具有交通特色的高水平创新创业项目。“短外露锚杆拉拔仪”“智能安全帽”等一批科技成果成功转化并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其中,“短外露锚杆拉拔仪”转化到款330余万元。

三是创新人才培育机制,凝聚科技创新合力。学校健全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鼓励教师深造,提升科研与创新能力。出台《科研创新团队管理办法》,加强应用研究,推动成果转化。目前已培育江西省“赣鄱英才”1人、青年井冈学者1人,建成34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团队入选首批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聚焦需求,搭建科研服务行业发展新载体

一是聚焦行业技术攻关需求,打造四级科创平台。学校围绕智能建造、智慧交通、新能源汽车等前沿领域,构建“国、省、市、校”四级科技创新平台,促进资源共享与高效产出。获批国家邮政部门邮政行业寄递安全技术研发中心,依托江西省教育部门交通基础设施运维与智能感知重点实验室等科创平台,开展纵横向科研项目150余项。

二是聚焦交通产业发展需求,打造落地应用项目。学校紧盯行业痛点,推进5G技术在交通基础设施健康监测中的研发与应用,立项江西省03专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及5G项目5项,总投入1050万元,实现高职院校在高层次科技项目上的突破。研究成果已在生米大桥、严田隧道、信江航电枢纽等工程中示范应用,节省养护费用超千万元,获得省级科技主管部门认可。

三是聚焦全民终身学习需求,打造科普教育基地。学校围绕交通运输科技前沿问题,依托校内科普馆,结合重大工程及科研项目,举办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为公众提供科普服务。学校交通智能建造科普馆获批国家交通运输科普基地,打造了“铺路石讲坛”等科普品牌活动,每年接待国内外各界人士、各类研学团体、高校和中小学师生等超1.2万人次,学校获评全国科技活动周及重大示范活动先进集体。

未来,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将紧密对接“人工智能+”趋势,加快探索人工智能驱动的新型科研模式,推动科研平台和科教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推动人工智能驱动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一体化协同发展,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交通强国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吴欣 王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