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辽沈路径
发布时间:2025-10-29 信息来源: 《沈阳日报》2025年10月29日06版
辽沈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肩负着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历史使命。在人工智能技术重塑全球产业格局的当下,职业教育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如何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赋能区域产业升级、服务新时代人才培养,成为辽沈振兴的必答题。辽沈职业教育需以“数智化”为突破口,在服务地方发展中锻造核心竞争力,为全面振兴注入教育新动能。
数字化转型
职业教育服务辽沈振兴的必然选择
当前,辽宁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的关键期——“老字号”改造升级、“原字号”深度开发、“新字号”培育壮大。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既对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提出迫切需求,也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提供了新路径。
数据显示,2024年辽宁省高职院校与8000余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学生近1.5万人,但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错位”问题依然存在。以沈阳中德产业园为例,数控机床、机器人等高端制造领域对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缺口显著,而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技能单一、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亟待破解。
数字化转型正是破解这一矛盾的关键。一方面,要加大对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投入,构建“智慧课堂+虚拟仿真实训+数字化管理”的一体化平台。建设一批区域性共享实训基地,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实现设备共享、师资共享、课程共享。另一方面,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专业建设、课程设计、实训实践全链条,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的生态体系。
产教融合
数智化职教体系的实践路径
2025年沈阳市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深化产教融合,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在人工智能时代,这一传统命题被赋予新内涵——从“校企合作”向“数据共享、技术共研、人才共育”的智慧生态升级。
传统职业教育面临“三重脱节”:专业设置与智能制造需求脱节、课程体系与数字技术迭代脱节、人才培养与岗位能力标准脱节。围绕辽宁省“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和沈阳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建立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动态对接机制。以沈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2024年启动“AI+X”专业群建设工程,将工业机器人技术、智能网联汽车等6个专业纳入省级示范性专业群,毕业生智能制造岗位适配率提升至92%。
深化产教融合需突破体制机制壁垒。沈阳中德学院与宝马培训中心合作,采用“三天在企业、两天在学校”的工学交替模式,培养高端技能人才超1万名。这一实践表明,唯有通过政策激励(如“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支持)、治理创新(如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才能激发企业参与职教的主动性。未来,可探索“AI+产业学院”新形态,例如围绕集成电路、民用航空等辽宁重点产业,校企联合开发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利用DeepSeek等大模型构建智能教学场景,实现“教、学、评”全流程数字化。
人才培养
“岗课赛证”的融合育人模式
将职业标准、技能竞赛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岗对接、课赛融通、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在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中,引入“1+X”证书制度,将智能传感器应用、工业软件应用等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转化为课程内容。2025年,辽宁省举办首届“辽沈工匠杯”职业技能大赛,设置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10个竞赛项目,参赛院校达56所,参赛学生超过3000人。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将企业最新的生产工艺、技术标准和典型案例融入教学内容,使教材内容与实际生产过程保持同步。
师资重塑
锻造“双师型”队伍的辽沈方案
教师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素。人工智能时代对职业教育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方面,要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项培训,建立教师数字素养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建立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同时,面向企业引进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产业导师库”,有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具体而言,需从三方面发力:一是构建“数字教师”培养体系,将AI技术应用纳入教师培训必修课。二是建立“校企双聘”机制,鼓励企业工程师担任职教导师,将产业前沿技术转化为教学资源;三是完善评价标准,在职称评审中增加“数字教学能力”“技术研发成果”等指标,激发教师转型内生动力。
服务大局
构建职教赋能地方发展新格局
职业教育的价值最终体现在服务区域发展的实效上。构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将毕业生就业率、企业满意度、技能等级证书获取率等指标纳入学校办学质量考核体系,引导学校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建立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产业发展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2025年,沈阳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有突破700亿的目标,“浑南科技城”等79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加速集聚,这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实践场域。针对沈阳“一枢纽、四中心”建设目标,职教院校可联合沈阳新松机器人、东软集团等龙头企业,开发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特色专业,为“数字沈阳”建设输送生力军。利用大模型分析装备制造企业生产数据,为其定制智能化改造方案,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升级的“双向奔赴”。
在人工智能时代,辽沈职业教育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辽沈地区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人工智能为赋能引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篇章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让职业教育真正成为辽沈振兴的“人才引擎”和“创新动力源”。
(作者:王馨逸 单位:沈阳职业技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