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军孕育冠军 “师徒三代”皆为00后
我国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
发布时间:2025-10-27 信息来源: 《中国青年报》2025年10月27日07版

9月23日晚,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闭幕式在郑州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馆举行。闭幕式上举行了《百工千匠绘万象》《一生有翼》《无限超越》等节目展演,为全部106个项目获奖选手颁奖,揭晓了参赛团最佳选手奖、西部技能之星奖、大赛突出贡献奖和优秀组织奖。视觉中国供图
曹建隆是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以下简称“第三届国赛”)数控车项目金牌获得者,他是素有“世赛冠军摇篮”之称的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技能竞赛与培训学院数控车项目学生,提到自己的获奖,他直言:“我的背后站着世界技能大赛(以下简称‘世赛’)的金牌团队,是他们培养了我,用全部的技能和汗水孕育出我这枚金牌。”
曹建隆无意中说出了当今我国技能培养的一个特别现象:冠军孕育冠军。他们不仅将自己参赛时积累的最前沿的技术标准、训练方法和比赛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届选手,而且将世赛的先进技术标准、规范和要求引入到日常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设计中,从而提升了整个专业乃至全国相关专业的教学水平。
从2010年加入世界技能组织以来,截至2024年,我国共有283名选手走上世赛的舞台,累计获得了93枚金牌、41枚银牌、28枚铜牌和71个优胜奖。许多世赛冠军在获奖后选择回归院校,成为教练或教师,在世赛中国集训基地,随处可见往届冠军教练的身影。据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统计,今年9月在河南落幕的第三届国赛上,在世赛精选的66个项目中,至少有23个项目的金牌是由该项目的世赛金牌得主担任教练或是教练团队成员。

9月20日,郑州航空港区中原国际会展中心,两位参观者饶有兴味地与机器人进行互动。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桂杰/摄

9月21日,郑州航空港区中原国际会展中心,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软件测试赛项参赛选手正在比赛。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瑞璇/摄
冠军教练:把“经验”用到对选手的日常训练上
吴鸿宇是曹建隆的教练团队成员之一,他在2022年世赛特别赛中获得数控车项目的金牌。谈到自己的学生曹建隆,他的评价是三个字:“能吃苦!”吴鸿宇说:“选拔竞赛选手,能吃苦几乎是一条选拔的铁定标杆。”
吴鸿宇介绍,进入技能竞赛与培训学院的学生,学习就是进行训练,时间安排很紧张,如果不能吃苦、扛不住压力,很难出成绩。一般来说,训练的时间从上午8点到中午12点,下午2点到6点,晚上7点到9点半,有些同学还要主动加班。“一天10个半小时的训练,3个时间段当中除了上厕所,没有休息时间,更没有时间刷手机、打电话。”吴鸿宇说。
曹建隆来自广州市,父母都是普通工人,他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一般,但平时喜欢动手,对于学习技能有着超乎寻常的热情。他说:“我们学校被称为‘世赛冠军摇篮’,曾经培养出多名冠军。到学校之后,被学校浓浓的竞赛氛围所感染,因此,我也报名进入了技能竞赛与培训学院。”
数控车项目还原了生产精密零件的过程,对选手的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不仅要有动手能力、计算能力,同时还需要有超强的记忆力。比赛一般会考核批量件生产和组合件的生产等,选手必须对照图纸上的式样,仔细斟酌每一个细节,识记各种复杂的机械参数与工艺流程,接下来建模编程,操作机器,加工出以毫米为计量单位的工件,力求做到跟图纸要求分毫不差。
2022年,吴鸿宇参加了世赛特别赛数控车项目,该赛项有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参赛,完成全部比赛的时间长达6天,选手除了要有过硬的实力,还需要有一颗“强大的心脏”。
吴鸿宇在比赛时曾遭遇“惊险时刻”。比赛前一天下午,主办方安排选手进行机床检验,就在吴鸿宇检验完机床参数后不久,一位外国选手不小心碰撞了吴鸿宇刚刚检验完的机床,吴鸿宇非常紧张,申请重新去熟悉这台设备,但专家回复,只能等晚上由工程师修理后第二天给他继续使用。一般来说,每一台设备被维修过,都会和之前有所差别。因此,在第二天的比赛中,吴鸿宇特意花了一点时间重新熟悉各个参数,然后再开始进行加工。
比赛全部结束后,由于吴鸿宇工件加工的精度高,他以8分的巨大优势获得金牌。“能让我取得金牌的原因,来源于稳定的心态,我当时想的办法就是求稳,慢慢来。”
在训练中,吴鸿宇和教练团队把“经验”用到了曹建隆的日常训练上。在他进行工件加工的过程中,找观众过来围观,并且窃窃私语,制造一些人声噪音,让曹建隆有一种紧张感。还有,故意在机器上设置一些参数,使他在工件加工到一半的时候机器出现故障,必须重新开始加工工件,否则任务无法进行。“机器出现故障,选手瞬间会很崩溃,但接下来需要做的是沉着应对。因此,作为竞赛选手,需要有很强的心理素质。”吴鸿宇说。
吴鸿宇说:“曹建隆的教练组有两名世赛金牌得主,还有两名世赛银牌得主。我们在一起是学长学弟,更是热爱技能、希望以技能报国的一群青年人。”

9月21日,郑州航空港区中原国际会展中心,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观众正在观看砌筑比赛。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瑞璇/摄

9月21日,郑州航空港区中原国际会展中心,研学团正在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比赛现场进行参观。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桂杰/摄
冠军效应:促进教学并带动扩招
“珠宝加工的成品令人震撼,但制作过程却常常被‘隐藏’。”在第三届国赛珠宝加工项目比赛现场,第47届世赛珠宝加工项目金牌得主、北京市工艺美术技师学院教师张宇鹏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道出了行业的一个有趣现象。他坦言:“并非因为‘秘不外传’,而是制作过程中,一个部件可能需埋头打磨数小时,外人看来或许枯燥。”
该校学生李星伟代表北京市参加了第三届国赛,并获得了优胜奖,顺利入选世赛全国集训队。“我的学生性格沉稳,一直很努力,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大赛,我相信他接下来会有更好的发挥。”张宇鹏说。
据北京市工艺美术技师学院珠宝艺术系主任赵恺月介绍,张宇鹏身上产生的“世赛冠军效应”目前正在不断发酵。2025年,该校珠宝艺术系招生创历史新高,首次超过70人,该系目前共有珠宝首饰设计与制作、珠宝鉴定与营销、花丝镶嵌三个专业,该系原来招生每年在30人左右。
“参与世赛和获奖,给学校专业建设带来明显的提升和发展。”赵恺月介绍,目前,学校是第45-47届世赛珠宝加工项目的中国集训基地之一。2022年,珠宝首饰设计与制作获批北京市特色高水平骨干专业(群)。学校目前是北京市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国工学一体化珠宝首饰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标准以及课程设置方案的牵头院校。
“张宇鹏的获奖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人们对于技能人才的印象,也让老师们在教学中充满了热情。”赵恺月介绍,学校的教研团队总共有10个人,包含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全国技术能手等行业带头人等名师,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域有一定的话语权,因此,学校人才培养的氛围比较浓厚,教学工作也做得比较扎实。
重庆五一职业技术学院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学生李乐乐在第三届国赛中荣获优胜奖,并成功入选世赛美发项目国家集训队。第43届世赛美发项目金牌得主聂凤是李乐乐的老师,这个来自贵州毕节山区的21岁姑娘,正是聂凤一直在寻找的“技能之星”。
从小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的李乐乐,怀揣着“学一门手艺走出大山”的愿望,她在初中毕业后选择进入重庆五一职业技术学院学习美发。“这个行业虽然辛苦,但就业前景好,能让我尽快自立。”李乐乐坦言,“学校曾培养出两位世赛冠军和一位国赛金奖得主,她们是我奋斗的榜样。”
获得世赛金奖后,聂凤选择回到母校执教。9年来,她和团队已培养1056名美发专业人才,其中高级工385人;指导学生斩获各类赛事金牌10枚,银铜牌20余枚。2024年,其弟子田飞鸿再次为中国夺得世赛美发项目金牌。
从世赛夺金回到学校后,一个新的课题摆在聂凤面前——如何从一名金牌选手转变为金牌教练,培养出更多的美发技能人才?为此,她将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参赛经验融入教育教学当中,努力让标准转化为学生“够得着、学得会”的技术标准。同时,主编了《美发师职业素养及健康安全规范》《生活发式的编织造型》《商业发式的辫盘造型》等教材,其中《商业发式的辫盘造型》一书入选国家“十四五”规划教材。不仅如此,聂凤还积极推进标准转化成教学成果,参与制定“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标准,开创了国内首个美发竞赛班。
“不管是什么技能,热爱抵万金。我希望我的学生能用双手打造自己的美丽人生。”聂凤表示,在比赛的过程中,选手们的分数都很接近,更多的选手强项是技术板块,而发型的创意是薄弱项。“我希望李乐乐在未来的集训中除了埋头辛苦训练,也抽时间去看看美术展览,去商场观察一下行走的俊男靓女,积累艺术底蕴并寻找一下生活中的灵感。”

9月21日,郑州航空港区中原国际会展中心,陕西选手牟康明正在参加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砌筑赛项。在比赛中,选手们需要运用砌刀、水平仪等工具,在限定时间内精准完成铺浆、放砖、造型、磨平等工序。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桂杰/摄
冠军传承:“师徒三代”是竞争对手,更是朋友
段嘉雯是河南化工技师学院学生,今年20岁,在第三届国赛化学实验室技术项目上获得第四名(优胜奖),顺利进入世赛化学实验室技术项目国家集训队,备战明年在上海举行的世赛选拔赛。
段嘉雯备战第三届国赛之路并非孤军奋战——与她同龄的同班同学鲁静怡是第47届世赛化学实验室技术项目冠军。近日,在克罗地亚举行的2025年世界技能组织全体成员大会上,鲁静怡代表亚洲接受聘书,成为全球11位“上海世赛全球技能梦想大使”之一,而她刚刚度过自己的20岁生日。
“我与静怡既是曾经的竞争对手,如今她更是我训练中不可或缺的辅助教练。”段嘉雯介绍,2020年,两人同时入学,同属20级环境保护与检测专业231班,因学校“培优班”选拔而共同踏上技能竞赛之路。
“我们是竞争对手,更是朋友。”段嘉雯说,“静怡的理论基础好,英语接受速度也快,我常常向她请教。”
和鲁静怡一起组成教练团队的还有23岁的姜雨荷,这位中国首位世赛特别赛化学实验室技术项目金牌获得者,曾是鲁静怡的教练,如今,3位00后形成了独特的“师徒三代”传承格局。
从今年7月到9月,段嘉雯经历了为期两个多月的赛前高强度训练,一天将近12个小时都泡在实验室里反复练习。“每天都要在规定时间内高标准完成整个流程,训练结束后,教练们会立即指出问题,告诉下次该如何改进。”段嘉雯说。
在这严苛的训练中,同龄人的理解与支持显得尤为珍贵。备赛期间,段嘉雯曾因任务量大、操作频繁超时而焦虑,鲁静怡和姜雨荷便以自己的经验帮她优化操作流程和台面管理,有效提升了效率。更让她感动的是生活中的细微关怀。
比赛结束后,获得优胜奖的段嘉雯难免有些遗憾。“静怡告诉我,她在第二届、第三届国赛时也只拿了优胜奖,心里很不甘心,正是这种不甘心让她在后续的集训队选拔中更加努力,最终脱颖而出。”段嘉雯说,“她的经历给了我最好的激励。”
姜雨荷、鲁静怡、段嘉雯,三位师生年龄相近,却构筑起技能传承的稳固链条。如今,段嘉雯每天依然在实验室里奋战,为明年的选拔积蓄力量。在她身后,是一个由学校搭建的选拔培训平台、教练团队的全力支持,以及同龄伙伴的相互扶持共同构建的成长体系。
(记者 李瑞璇 李桂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