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智能交通学院 创新育人模式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发布时间:2025-10-26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6日03版

在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浪潮中,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智能交通学院联合智能制造学院、创新创业学院面向全校装备制造大类工科学生推动创新教育改革。学院以“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为培养目标,创新性地构建了“双场景、四课堂、五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南信模式。历经8年栉风沐雨、砥砺奋进,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荣获多项国家、省级教学奖项,更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以系统性思维精心构建出完整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理论层面,创新性地提出了高职工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结构模型,为更好地开展职业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在实施层面,采取“正向设计、反向实施”的独特路径,将竞赛成果、科研项目转化为教学资源,形成“以赛促学、以研促创”的闭环培养机制。

实施路径:打造“双场景、四课堂、五融合”培养模式

打造“双场景”育人平台。学院着力打造线上线下协同育人场景。线下平台建设方面,依托江苏省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江苏省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等20个省部级平台,打造了真实的实践环境;线上资源建设方面,开发“工程制图”“电气与PLC控制技术”“仪器仪表标准操作”等国家、省级在线精品课程,实现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升级。双场景相互补充,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全方位支撑。

建立“四课堂”联动培养机制。理论课堂方面,编写出版《创新创业教育》《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应用》《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项目式教程》等国家、省级规划教材,夯实理论基础;实践课堂方面,组织学生完成230多项创新作品,强化动手能力;竞赛课堂方面,构建“校—省—国”三级竞赛体系,以赛促学;科研课堂方面,引导学生主持和参与100多项专利申报,培养创新思维。四类课堂有机衔接,形成了完整的能力培养链条。

实施“五融合”特色培养路径。学院构建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地实现了五个方面的深度融合:思创融合方面,将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课程,强化价值引领;专创融合方面,开发63门特色课程,促进专业与创新结合;研创融合方面,依托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推动科研反哺教学;企创融合方面,携手埃斯顿等知名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实现产教协同;赛创融合方面,以竞赛驱动项目孵化,促进成果转化。五方面相互促进,构建了立体化的创新教育生态。

久久为功:彰显“三个维度”育人成果

教学资源建设成果丰硕。学院在教材建设方面成绩突出,出版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工信部门规划教材20多部;平台建设方面,获评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江苏省创业示范基地、江苏省高技能人才专项公共实训基地、省级劳模先进创新工作室等,为创新实践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项201项。创业孵化成效显著,成功孵化企业148家,引入创新扶持资金790余万元。毕业生发展前景广阔,进入名校深造和入职知名企业的比例大幅提升。

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该模式的创新价值得到广泛认可,团队教师受邀赴河北、河南、新疆、青海以及省内兄弟院校开展创新创业讲座30余场,与多地开展飞地经济模式的创新合作。学院与10个园区合作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与省级孵化基地“韶华工坊”和南京新港高新技术产业园开展深度合作,成果被多家主流媒体报道。

展望未来:着力谱写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智能交通学院联合智能制造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创新构建的“双场景、四课堂、五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效破解了高职工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难题,更探索出一条产教深度融合的新路径。通过系统化的设计、特色化的实施路径和立体化的培养体系,实现了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的有机结合。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使命开启新征程。学院将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多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深度,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二是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三是完善创新成果转化机制,促进更多优秀项目落地孵化;四是扩大示范辐射效应,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南信智慧”。通过多措并举齐发力,着力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赵海峰 陆勇 王春峰 刘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