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教育局等8部门关于印发《青岛市职业教育高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5-10-24 浏览量: 信息来源: 青岛政务网

有关区(市)党委编办、外办,有关区(市)教体局、发展改革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工业和信息化局、总工会,高新区党群工作部,各驻青高职:

现将《青岛市职业教育高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 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青岛市教育局

中共青岛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中共青岛市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青岛市总工会

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青岛市财政局

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5年10月23日


 

青岛市职业教育高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25-2027年)

 

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为认真落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教育强市建设规划纲要》,加快建设“一体两翼双引擎”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在职教园区建设、混合所有制办学、中职转型发展、市域职业教育统筹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以改革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结合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加快落实各级教育大会精神与教育规划纲要,坚持“敢闯敢试、内涵发展”,落实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根本任务,以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关键,以服务学生多样成才和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以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为主线,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口,深化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加快构建适应人口变化和产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新格局,把职业教育建设成青岛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特色支撑。

二、十大工作目标

到2027年,“一体两翼双引擎”的青岛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一体:职业本科为引领+高职为主体+中职为基础;两翼: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双引擎:数字化+国际化),职业教育持续走在全国第一方阵。

——职教体系更加完善。全市50%以上公办中职学校举办初中后五年制高职,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超过13万人,职业教育本科办学条件实现突破。

——空间布局更具特色。强化全市职业教育资源统筹,结合重点产业聚集区需求布局职业院校,坚持服务导向、特色发展、优势互补,青岛职教园建成并投入使用,推动每个举办职业教育的区(市)各打造1个职教园区。

——办学模式更加多元。开展一批公办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试点,公办中职学校100%开展高中阶段联合育人。

——办学能力显著提升。专业布局基本覆盖全市重点产业,省级及以上高水平(特色化)专业(群)超过30个,建强国家“双高”“双优”院校;争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新突破。 

——产教融合更加深入。以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和青岛职教园建设为引擎,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构建“命运共同体”。争取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取得突破,建成10个以上市级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打造2个以上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品牌。

——成才渠道更加畅通。职普融通、校企合作、中高本贯通的人才成长立交桥更加发达,全市90%以上的中职毕业生接受大专以上层次高等教育。

——创意素养更加突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实现“升学有通道,就业有优势”。注重提高学生创意素养,优化学徒制培养,强化实践能力、技能素养,培养思维活跃、眼界开阔、思想解放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教师队伍更有活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优化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机制,用好特聘企业技术骨干兼职学校专业教师制度,推动教师在学校与学校间、学校与企业间多向有序流动。

——国际合作日益增强。建成20个以上“班·墨学院”,建好1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教育国际客厅,打造中日韩职教合作新平台,集聚青岛职教国际合作新优势。

——发展合力持续凝聚。强化组织保障,压实主体责任,完善正向激励政策体系。加大经费投入,落实各类资金激励政策;优化发展环境,讲好职教故事、传递职教好声音,营造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十大重点工程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工程。适应人口排浪式变化、产业转型发展需要和市民对高质量教育需求,调整优化职业教育体系。做精中等职业教育,稳步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和专业整合,以初中后五年制高职教育为主要培养模式,重点建设需要早培养、长周期、高技能、好就业的精品中职专业。做强高等职业教育,探索推进高职管理体制改革;加强驻青高职专业设置统筹,强化中职与高职专业衔接,探索中高职一体办学。扩大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到2027年,高职在校生规模超过13万人;通过整合资源、多方联动,推动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尽快达到职业本科设学标准。(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发展改革委,有关区 (市))

(二)职业教育空间布局优化工程。根据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加强全市职业教育资源一盘棋统筹。坚持围绕产业发展布局职业教育,加快在重点产业聚集区布局职业院校。加快推进青岛职教园建设,集中力量打造职业本科为引领、初中后五年制高职教育为特色、中高本贯通培养、产教深度融合的职教高地,打造全市职业教育持续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打造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产教城一体化的特色职教园区。到2027年,青岛职教园建成投入使用,推动每个举办职业教育的区(市)各打造1个职教园区,成为县域产业发展的助推器。(责任单位:市教育局,有关区 (市))

(三)职业教育专业精准匹配工程。聚焦产业结构调整,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适度超前布局紧缺专业。鼓励每所职业院校聚力打造1-2个服务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高水平专业(群)。围绕思政工作的引领度、社会需求的匹配度、条件基础的支撑度、建设措施目标的可达成度、政策机制的保障度和成果成效的贡献度开展评价,引领专业(群)高质量发展。到2027年,实现全市中高职专业全面统筹;建设省级及以上高水平(特色化)专业(群)不少于30个,建强国家“双高”“双优”院校。(责任单位:市教育局,有关区 (市))

(四)职普融通联合育人工程。推动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深度融合发展,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完善高中阶段教育资源的统筹调配机制,探索“高中阶段综合育人共同体”等融合发展模式建设,打破职普和校际壁垒,突破经费、师资、教研等政策瓶颈,深化职普资源互通、课程共建、师资共享,推动学分互认和学籍互转。到2027年,全市普通中小学普遍开设职业启蒙和劳动教育课程;全市公办中职学校100%开展高中阶段联合育人;建成3个以上示范性“高中阶段综合育人共同体”。(责任单位:市教育局,有关区 (市))

(五)产教融合校企共生工程。持续推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全市每个国家级产业园区均成立示范性市域产教联合体,集聚资金、技术、人才、政策要素,推动各类主体深度参与联合体建设,助力重点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加强部门协同,打造一批体现青岛特色的产教融合型企业。校企合作打造场景真实、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开发和推广典型生产性实训项目。支持校企利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建设数字远程实训平台、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有效服务专业实训和社会培训等。建立“岗位需求清单-人才培养方案”双向响应机制,在集成电路、智能家电等优势领域扩建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到2027年,构建起“专业集群-产业园区”联动机制;创建省级产教联合体7个以上,争取国家级产教联合体突破;建成10个以上市级产教融合实践中心。(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有关区 (市))

(六)五年制高职提质升级工程。完善初中后五年制高职政策支持体系,健全生均经费财政保障机制、师资保障机制、人才培养机制。以实现高质量就业与升学为导向,推动建立以中职学校为实施主体、以高职院校为引领的贯通培养体系。对接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和流程再造,开发、建设与职业能力标准相对接的课程标准体系、教学标准体系等,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深化岗课赛证融通,将岗位素质要求、技能大赛标准、职业证书要点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构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到2027年,全市实现初中后五年制高职年招生规模1万人以上;开发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实训中心建设标准等标准不低于100个。(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委编办,有关区 (市))

(七)混合所有制办学活力提升工程。深化校企合作,联合各方资源,构建多元融合开放的职业教育办学格局,推动政产学研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创新运营和成本分担机制,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试点;支持高职院校试点创办企业,鼓励校企联合建设产业学院、生产性实训基地等,激发办学活力,增强职业教育“自我造血”功能,实现学校资源效益最大化、校企联合育人精细化。到2027年,开展一批公办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试点,形成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青岛新范式;建成15个混合所有制生产性实践中心;探索“企业校区”办学模式,打造2个以上校企合作联合育人品牌,每年开展校企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现代学徒制培养1万人以上。(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社局,有关区 (市))

(八)职教出海国际合作工程。立足青岛“一带一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双节点城市的地域优势,建好中德(青岛)职教合作示范基地,加大与上合组织、日韩、东南亚三个方向国际职教合作,赋能“海外青岛”建设和企业国际产能布局。协同行业领军企业,以“随企出海”共建“班·墨学院”,以“中文+技能+数字”培养国际化高技能人才和中资企业急需的本土技能人才。强化职业教育(青岛)国际客厅等载体功能,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扩大来青留学和培训规模,培育一批具有青岛特色的国际贯通班、中外合作办学班等国际项目。着力打造“上合职教”等青岛职业教育国际品牌。到2027年,建成20个以上海外“班·墨学院”和10所高水平国际化职业学校,建强1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教育国际客厅。(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委外办,有关区 (市))

(九)教育教学质量跃升工程。主动适应中职生源数量质量变化趋势,立足课堂教学,深化学法指导,助力学生重塑良好学习习惯,愿学会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按照企业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开发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鼓励校企共建课程,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推动职业教育教学关键要素改革,对接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加强青岛特色骨干专业群、核心课程、优质新形态教材、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做好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工作,持续优化大赛体系和内涵建设,深化大赛成果转化。加强职教高考辅导与教研指导,加大考试标准研究,完善职教高考题库。加强职业院校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利用数字技术,开展校企教研、跨校教研,加强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到2027年,推出青岛职教十大优秀教学方法、10个“三教”改革典型案例、10门中高职贯通精品课程,编写20本中高职贯通优秀教材;继续保持技能大赛和职教高考成绩领先,争创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责任单位:市教育局,有关区 (市))

(十)高技能人才德技并修工程。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开展“劳模工匠引领职教风采”活动,实现劳模工匠和职教学子“共同走进、双向奔赴”,学习践行“三个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努力营造尊重技能、崇尚技能、学习技能的浓厚氛围。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围绕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中职侧重基础技术技能培养;高职面向产业需求,重点培养“懂技术、能管理、会创新”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强化学生数字素养、创意素养。面向数字经济和未来产业发展,紧跟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新要求,将数字化技术手段应用到职业教育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创造力、创新力,培养具有创意素养的技能人才。到2027年,全市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到35%以上。(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总工会,有关区 (市))

四、组织保障

加强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全过程,把抓好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根本保障。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持续加强德育和思政工作,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强化组织保障。切实发挥市委教育工委的作用,全面加强对全市职业教育的统筹指导。压实各级党委政府责任,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本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职业教育作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各区(市)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查激励。加大经费投入。持续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新增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向职业教育倾斜。建立与职业教育专业大类培养成本、经济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相适应,更加精准有效、科学规范的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优化发展环境。加大宣传力度,及时传递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和重大举措。讲好职业教育故事,唱响职业教育主旋律,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影响力。(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