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企业走到哪里,职教服务就跟到哪里

——与“出海”企业共生,实现了产教融合的国际化延伸


发布时间:2025-10-22 浏览量: 信息来源: 《工人日报》(2025年10月22日 06版)

随着中资企业海外布局发展,对当地员工的技术和语言培训需求日益增加,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以教随产出、校企同行等多种方式,为企业量体裁衣制定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助力职业教育全面融入产业链,培养了一批批产业所需的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

“两年前,我曾在这里给大家进行空调制冷培训,今天就一起讨论解决大家在实践中遇到的‘疑难杂症’。”日前,来自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教授李元超背起行囊奔赴科特迪瓦,为中航国际的当地职工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像李元超教授这样“漂洋过海”授课的老师不在少数。

近年来,随着中资企业海外布局发展,对当地员工的技术和语言培训需求日益增加,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以教随产出、校企同行等多种方式,支持校企在境外办学、境外培训、中外合作办学等开展国际合作交流,陆续与赛轮集团、中国航空技术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海尔集团等中资企业达成合作,为企业量体裁衣制定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助力职业教育全面融入产业链,培养了一批批产业所需的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

职工“回炉”深造,蜕变企业中坚力量

“当年参加招生考试的时候,我只是个普通的技术员。”目前在赛轮集团印尼工厂担任政委一职的牛金来聊起自己的职业生涯蜕变无限感慨,“企业的发展和职业技术学习让我的人生有了更多可能性。”

2019年,赛轮集团加速海外发展布局,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彼时,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扩招100万”工作部署,为赛轮集团有限公司定制“赛轮班”,招收赛轮集团在职员工重返校园深造。

牛金来积极报名参加了招生考试并被成功录取。3年的学习深造让他的综合能力全面提升,职业道路不断拓展。2024年11月,牛金来受聘为该校兼职“产业教授”,持续助推产教同行。

“职业培训既满足了企业的发展需求,也帮助职工实现了个人成长。”赛轮集团生产中心副总经理梁亚楠是当年“赛轮班”的班长,他自豪地向“赛轮班”专业课教师修娜介绍,当年参加学习培训的23个人都实现了职业生涯的大迈步,在赛轮集团不同国家分公司担任重要的管理职务或技术骨干。

不止于赛轮。多年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与海尔集团共同成长,从基础的企业海外员工技能培训开始,经历5次演变到现在共同成立海尔智慧楼宇全球服务学院,共培训海尔海外员工800余人;为北方矿业刚果(金)员工开展3期技术培训,提高了企业员工安全生产水平。

教师“海外收徒”,“输血”企业人才库

“中国老师带来的新技术让我们的技术水平得到完善。”一位来自加蓬比塔姆市制冷与空调专业的教师说。

近年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与中航国际签署国际职业教育战略合作协议,委托青职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教师赴加蓬培训,为其锻造一支培养综合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种子教师”队伍。

“2021年,中航国际在加蓬建成了3所职业教育培训中心,需要大量制冷设备安装调试和售后服务技术人员,而我们学校的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又刚好能够契合中航国际对加蓬技术人员的培训需求。”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处职教出海事务负责人冯瑛介绍。2021年,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派出海尔学院教授李元超、尹晓霞两位制冷与空调专业教师“随企出海”,开启“海外收徒”教学模式,在加蓬培训了一批又一批的“种子”教师,再由这些教师培训更多人员,逐步壮大当地人才梯度。

今年6月,李元超奔赴科特迪瓦,为中航国际在科特迪瓦的职业培训学校提供培训服务,并承担学校运行、专业教学等任务。“这次来参加学习培训的老师已经在2024年到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接受过为期4个月的空调制冷方面的理论培训和实训操作,这次主要针对他们在科特迪瓦遇到的实际困难进行培训。”李元超讲道。

多年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播撒职业技术的脚印遍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把中资企业的海外需求与高质量、严要求的中国技术标准融合,与“出海”企业共生共荣,实现了产教融合的国际化延伸,企业走到哪里,职教服务就跟到哪里。

“1+1+1”探索,海外企业实现招生即招工

今年5月,赛轮集团印尼工厂首条高性能乘用车子午线轮胎成功下线,这标志着赛轮在东南亚布局的第四座海外生产基地正式投产。“随着印尼工厂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当地人进入我们企业工作,语言沟通成为本土化经营非常重要的一环。”赛轮集团东南亚人资部长安超向记者介绍,为了提升印尼本土员工的中文和职业水平,赛轮集团积极与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印尼日惹皮革理工学院、印尼三宝垄国立大学等印尼当地学院合作,积极推动人才培训。

安超告诉记者,今年4月,印度尼西亚-班·墨学院(赛轮集团)首期汉语培训班顺利开班,此项目面向日惹皮革理工学院学生,借助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优质师资,采用线上汉语培训模式,旨在为赛轮集团印尼工厂定向培养符合岗位需求的双语技术人才。

“这批学员结束线上汉语培训后,我们会在今年下半年安排他们到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本校继续接受语言和专业技能深造,将来在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安超介绍。

为了帮助海外企业持续提升本土员工的语言及职业技术水平,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在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探索出一条“1+1+1”的合作培训模式。

“1所中方院校、1所中资企业、1所外方院校共同合作;外方院校招生时企业就介入参与,‘招生即招工’,学生完成1年国外学习、1年中国学习、1年企业实习,‘毕业即就业’。”冯瑛介绍。

在柬埔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随企出海培训也同样备受期待。“集团在柬埔寨发展的过程中,因为设备和技术都是中国的,一些技术不太容易用当地语言精准表述出来。因此,在工厂建设发展过程中,除了请教当年教过我们的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大力培养员工专业技能外,在汉语培训上也花了不少工夫。”“赛轮班”学生、赛轮集团柬埔寨工厂炼胶制造部部长助理田欢欢表示,未来希望能跟该校进行深入合作,通过学校专业的技能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帮助赛轮柬埔寨工厂培养更多本土化人才。

记者 张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