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湘军”的升维之路
湖南聚焦产业发展之需,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发布时间:2025-10-09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9日01版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工业机器人。学校供图
在中国铁建重工集团第二产业园的厂房里,陈建军的日常就是与直径3米至8.61米的各式“大铁环”打交道。“这些‘大铁环’叫主轴承,是工程机械之王——盾构机的心脏。我的工作就是对其进行精密机加工,确保‘重器之心’有力跳动。”从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陈建军已在数控领域工作了20多年,所经手的零部件始终保持质量事故“零记录”,并多次带领团队攻克主轴承的“卡脖子”技术。
服务经济社会、支撑国家战略,是职业教育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面对时代召唤,湖南职业教育主动融入产业发展全局,培养了一大批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从“造遍全国”的工程机械到“跑遍全国”的新型列车,从“香飘万里”的湘菜湘茶到“温暖你我”的民生工程,处处活跃着“职教湘军”奋斗的身影。
为“高精尖”提供“硬支撑”
铸造大国重器,必有大国工匠。当前,“职教湘军”已经建成面向先进制造业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有力支撑了一系列国之重器、一个个超级工程。
精益求精,助力工程机械“造遍全国”。湖南是制造大省,2025年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里,就有5家企业位于长沙。工程机械产业强势发展的背后,离不开一批又一批“职教湘军”的支持。
这些年,中联重科研发的全地面起重机3次刷新世界纪录。在这个过程中,中联重科工程起重机分公司首席调试钳工、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龙卫国,带领团队完成了2000多台设备的调试,作业达1.5万次。
面向先进制造业,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了一大批像龙卫国这样的高技能人才。近3年,学校累计为装备制造产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8000余人,毕业生80%以上就职于制造业知名企业。在湖南省公布的第二届“湖湘工匠”百人名单中,有6名校友上榜。
攻坚克难,推动新型列车“跑遍全国”。放眼全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版图,湖南株洲的“产业密度”令世界惊叹,“喝一杯咖啡的时间”就能集齐一台电力机车所需的大部分行业专家和零部件。
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刘少杰正在微米间雕琢高铁“中国芯”。作为主要面向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办学的高职院校,学校主动把自身发展融入行业发展大局,为轨道交通全产业链培养人才。学校毕业生中,已有137人获得中国中车“高铁工匠”以及全国、全路技术能手等荣誉。
“作为扎根株洲66年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受益者。当前,公司技能人才超过2万名,其中8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东林表示。
无私奉献,托举钢铁雄鹰“飞遍全国”。作为我国航空工业产业布局的重点省份,湖南航空航天及北斗产业的企业数量庞大。坚实的高技能人才供给,助力产业向天而行,加速起飞。
国产大飞机C919是我国首次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干线客机,在其首次成功商飞的背后,就有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张海荣等一大批职教人才的深度参与、积极贡献。
“我们充分利用航空资源和专业优势,先后与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等100多家航空企业合作,‘定制’开班174个。”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朱国军介绍,近3年,学校为航空产业培养了1万余名高技能人才,30余名毕业生成长为“国字号”技术能手。
深耕一线,支撑道路桥梁“架遍全国”。大国重器远销国内外,必须依靠四通八达的交通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正是一代代“路桥湘军”的信念。
作为“路桥湘军的摇篮”,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对接“新技术+交通”新业态下交通基础设施发展需求,加速人工智能、5G、建筑信息模型、北斗与交通土建技术的融合。近3年,学校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群年均为行业输送1000余名高素质技能人才。
数据无言,却最有力:2024年,湖南职业院校围绕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优势产业,设置相关专业点482个,在校生20.2万人,全省高职院校为制造产业输送毕业生6.44万人,培训企业员工227.2万人次,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达9.28亿元。
让“湘字号”品牌“亮起来”
吃湘菜、用湘瓷、品湘茗、赏湘绣、听湘戏……这几年,一批“湘字号”产品日益走俏,成为湖南区域特色产业的“金名片”。“湘字号”背后,是一批批职业院校培养的技能人才,推动着这张“金名片”走向全国各地。
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中的“流量担当”,湘菜的产业链年产值超6000亿元,在全国菜系中市场份额占17.6%。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便为湘菜“飘香”累计输送了1万余名专业人才,其中近2000名学生成为企业骨干。“我们门店中超过30%的店长是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知名湘菜企业徐记海鲜集团监事会主席殷辉表示。
在全国版图中,湘茶产业出口额位居前列。为了让全国其他地方的消费者也品尝到这杯“湘茶”,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建成集产品展示、直播电商、茶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五彩湘茶营销实训中心,年均开展“湘茶出山”主题活动20余场,学校累计为行业输送了1500名“懂技术、善传播、有文化底蕴”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劈线、穿针、刺绣……走进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有限公司生产研发中心,刺绣工艺师周偲以针为笔、以线润色,让栩栩如生的图案跃然布上。从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毕业后,周偲坚守湘绣传承17年,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表现形式。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陈鸿俊介绍,学校年均培养培训湘绣技能人才1000余人,与15家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年服务万余人次。
为了唱好一支湘曲,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开办戏曲表演(花鼓、湘剧)专业,组建了由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戏曲表演艺术家组成的教学团队,系统传授戏曲唱腔、身段、表演等传统技艺。日前,该校非遗传承“声带”工程项目“湖南民歌几好听”赴京演出,一大批有湖湘特色的艺术创作在省内外频频亮相……近三年,学校为湘曲湘戏培养输送了600多名高素质人才。
近年来,湖南建立了湘菜、湘绣、湘茶、湘旅等9个“湘字号”特色专业群,5个“湘字号”产业学院,不断擦亮“湘字号”品牌,让“湘品”更香,成色更足。
从“小切口”守护“大民生”
水电煤气、衣食住行等民生行业也是“职教湘军”的重要战场。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连续10年开展水利相关的青年志愿服务项目,打造了“水育潇湘”“饮水思源”“民间河长”等志愿服务品牌,其中“民间河长”志愿服务已辐射全省14个市(州),帮助了2302名河长,建立了63支属地联动队伍,带动千余名村民共同守护全省5公里以上的河流1023条。2024年夏天,湖南遭遇入汛以来最强暴雨洪水。岳阳的九峰水库出现渗漏险情,危急时刻,学校“智慧管养”团队利用隧涵洞智能检测车完成大坝巡检,精准发现并排除隐患。近5年,学校培养了1068名基层水利特岗生,在农田水利、农村饮水及城镇供排水等领域发光发热。
一到夏天,持续高温天气给电力保供工作带来严峻考验,电力巡线工人也进入了一年中最为忙碌的时候。“我们用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和热成像设备,不仅能快速覆盖更大范围,还能精准识别线路过热、绝缘子破损等隐患。”在长沙电网的巡检中,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供电服务专业的学生刘维铭操控着无人机,屏幕上实时传回线路画面。一旁的电力老工人称赞:“现在有了智能巡检,电力巡检的效率高了好几倍!”截至目前,学校已有1448名定向生毕业入职到656个乡镇供电所,投身乡村电网建设。
在深圳市殡葬服务中心骨灰寄存室,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殡葬专业的学生轻托家属递来的骨灰盒,全程小心翼翼……面对“为何选择这一行”的疑问,学生们说:“我要做人生终点站的最美守护者。”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斌告诉记者,学校已经将云计算等新技术融入传统民政民生专业办学,构建了涵盖“生老病养葬”全生命周期的规模最大、专业最全、实力最强的民政民生专业体系。近年来,学校为殡葬行业培养了8000余名毕业生。
目前,湖南职业院校面向文化旅游、能源保障、“一老一小”等民生领域设置相关专业点562个,在校生22.7万人。
“坚持将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规划,不断提高‘职教湘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湖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高山说,湖南正加快建设具有湖湘特色的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记者 陈文静 通讯员 黄佳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