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工艺服装专业改革破局 助力学生适配产业新发展需求

从“纸上创意”到“数智成衣”


发布时间:2025-09-29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青年报》2025年09月29日06版

d5a23271-1b1e-49b6-bdfa-e3696ac8464b.jpg

“以前在学校做一件衣服,满心满眼只练缝纫技法,针脚对齐、线路平顺;现在不一样了,从服装数字设计、3D试衣到智能裁剪、数字营销,全流程都要参与实践。我入职海澜之家3个月后,很快就能适应企业节奏,现在已成为海澜云服智慧工厂的一员。”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服装专业2025届毕业生关同学,每当谈起母校教学改革给自己职业发展带来的改变,言语间满是认可。自学校服装专业启动教学改革以来,已累计为地区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输送人才超3000人,企业用人满意度更是高达94.5%,成为高职教育领域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专业与产业同频共振的生动样本。

直面三大痛点,改革方案精准破局

“3D试衣、智能裁剪等新技术在企业普及,但教材里还在讲传统工艺;课堂上练的碎片化技能,到了企业全流程生产线根本用不上。”谈及改革前的困境,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陈珊坦言,随着江苏纺织服装产业向高端化、数智化转型,传统教学模式与产业复合型数智化人才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专业改革已是势在必行。

针对这些痛点,服装专业教学团队没有盲目行动,而是组建专项调研小组,用近半年时间深入走访海澜、波司登、江苏华艺等行业20余家龙头企业,与企业技术总监、生产主管、人力资源负责人展开深度座谈,同时分析107条服装行业核心岗位的能力要求,最终结合专业办学特色,量身打造出一套精准的改革解决方案。

在课程内容更新上,团队创新性地重构“菜单技能”培养模块,将职业技能清晰划分为基础标准与岗位标准两层,建设《服装工业制版》《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缝制工艺》等10个标准化课程模块,开发《服装数字营销》等5个动态更新模块,力求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前沿产业技术同步。团队会定期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变化调整课程组合,实现“能力可拆解、资源可组合、课程可生长”,让学生学到的技能“用得上、不过时”。

为解决学生“一刀切”培养,专业依托学校智慧校园数据平台,通过采集学生的教务成绩、技能竞赛成果、心理测评报告等多维度数据,绘制6类学生专业数字画像,如创意实践型、技术创新型、文化传承型等,并为每类学生定制“人课适配”课程导航,形成“识岗-适配-适岗”的培养闭环。“识岗期,通过开设行业通识课、企业参观体验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服装行业发展趋势,明确自己的目标岗位;适配期,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技能掌握情况和兴趣偏好,动态调整课程组合,让学生精准提升岗位所需能力;适岗期,安排学生进入合作企业进行预聘式实战,提前熟悉企业工作流程和文化。”时尚学院院长许家岩说,仅2024年就有60余名学生通过这种模式进入合作企业,且入职后短时间内就能胜任岗位工作。

在实践教学环节,专业深知“纸上谈兵”培养不出适应产业需求的人才,专业搭建了6个数智生态服饰工坊,复刻企业真实工作场景,从设计到销售的全链条实训需求一网打尽。其中,凌迪数字工坊专注于服装数字化设计,配备人体三维测量、3D设计软件、数字面料系统;海澜智造工坊则聚焦智能生产,引入激光裁剪机、吊挂流水线等设备,还原智慧工厂生产场景;新零售工坊模拟服装终端销售场景,学生可在此开展直播带货、社群营销等实践。在此基础上,创新实施“衣识引技-数仿探技-智缝练技-审款评技-优品创技”五步教学法,将企业项目引入课堂,学生以5-7人为一组,轮换扮演市场分析师、设计师、工艺师、质检员等角色,在跨场景实操中掌握专业工艺标准,熟悉数智化设备操作规范和团队协作流程。

三大创新引领,打造育人新范式

这场教学改革的突破,源于三大创新理念的支撑。专业首次提出“坊企共育,动态适岗”人才培养理念,突破“课程静态化、空间孤立化”局限,将江南服饰技艺、企业真实场景与数智技术融入教学,通过“职业觉醒+数智支撑+路径优化”,实现学生特质、课程导航与岗位需求的匹配。“以前是‘按课找人’,现在是‘按人配菜’,每个学生都有专属培养方案。”许家岩举例,技术创新型学生可专攻 “服装新工艺”进阶课程,创意实践型学生则可参与非遗创新项目。

在教学策略上,构建“五步制衣,全流程沉浸”新模式,摒弃“理论+碎片化”实操传统,以真实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数字设计、虚拟打版、智能裁剪等全流程实训中切换学习场景。同时采用“双标考核”,既以企业工艺标准把控实操质量,又结合团队协作、创新方案综合评价,推动学生从“技能达标”向“岗位胜任”升级。改革以来,学生技能大赛获国家级奖5项、省级奖217项,入选全国纺织服装职业技能标兵、江苏省技术能手等省部级荣誉17人次。

师资建设方面,柔性引进非遗大师、企业技术总监等行业专家,形成“名师引领、企业入驻、梯队共进”的良性循环。目前团队有3人获国家级人才称号,19人获省级称号。海澜集团技术主管居红宇受聘为专业的江苏省产业教授,每月都会到工坊授课,将智能生产中的实操经验传授给学生和青年教师。居红宇表示,“校企双师深度联动,既能让教师了解产业最新需求,也能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也为企业储备了优质的人才资源,实现了校企双赢。”

成效辐射全国,树立专业新样本

如今,这场教学改革已结出累累硕果。不仅推动学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群成功入选江苏省高水平专业群、教育部创新行动计划骨干专业,还凭借深厚的专业实力,主持或参与制定了服装陈列、服饰设计高职教育教学标准。改革成效多次在中国纺织大会等会议交流,被评价为“一种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融合育人的好模式”。

在社会服务方面,牵头成立中国传统文化创意与数字艺术研究中心,深入开展服装非遗文化传承与数智化创新研究,同时成功入选教育部数码印花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全国47所院校开展数字设计、服装陈列师、数码印花技术等专题培训,累计培训院校教师、企业员工、社会人员2万余人次,助力海澜、江苏华艺等企业成为江苏省产教融合型企业。

此外,通过建设无锡市江南服饰职业体验中心,让地方中小学生近距离感受服装产业的数智化变革,激发其对职业教育的兴趣。同时,与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马来西亚玛拉工艺大学等13所国(境)外院校开展服饰文化交流活动,通过举办国际服装设计作品展、数智化教学研讨会等,将江苏服装职教推向国际。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坊企共育’模式,对接更多数智化产业需求,培养更多适应高端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江苏。”副校长陈珊表示。

另一方面,学校总结相关教学成果。该成果被整理成2023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教学工坊+”理念下高职卓越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实践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