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职业学院:构建海洋产业人才培养高地
发布时间:2025-09-19 信息来源: 《科技日报》2025年9月19日06版
近日,烟台职业学院(以下简称“烟职”)教授王影东与烟台丰卓白云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签约,前者将攻关“专用消防船关键技术研发项目”,为后者解决发展痛点。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地处沿海城市烟台,烟职以服务向海经济和海工装备产业发展为办学特色,组建了长期深耕海工装备、海洋防腐、海洋生物、海洋渔业等涉海领域的众多科研团队。
近3年来,烟职聚焦烟台16条重点产业链,摸清痛点,定向发力,在海洋领域获得横向经费达700余万元,产生经济效益超7000万元。
在真实场景中锻炼真本事
日前,科技日报记者在烟职船舶设计研发中心看到,学生们正依据当下船舶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进行船体、管路的三维建模。前不久,烟职船舶设计专业的学生们在这里完成了200客位豪华客船的设计任务。
烟职船舶设计研发中心面积200平方米,是烟台市首个校企共建船舶设计研发中心,由烟职与烟台航润船舶科技有限公司携手搭建。
烟台航润船舶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章小松是烟职的老朋友。他告诉记者:“烟职传授船舶理论知识,我们企业提供实习项目,将教学、生产、职业培训相结合,使教学环境与实习环境融为一体,有效提升了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
据了解,烟职坚持“引企入校、真实场景、实战演练”的思路,引导企业把真实的项目和资源带进学校,发挥教师科研优势,联合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学生则通过实战演练,真正提升技术技能,实现“一技在手、一生无忧”。
多年来,烟职深度分析《烟台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烟台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此为基础,对学校的专业优势和科技资源进行梳理,明确靶向服务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旅游业等产业,按照产业发展关键需求组建跨专业、跨学科、跨学校创新团队,打造以需求为导向的技术攻关团队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
同时,烟职引企入校、反哺教学,引进多项船舶设计技术服务项目。如今,烟职校企联合培养船舶专业设计人员210人,30名优秀毕业生就职于烟台各大中型船舶设计公司。通过“引企入校,校企共育”的育人模式,烟职打造了“立足烟台、服务全国”的船舶设计人才培养高地。
“创新三核”驱动平台建设
“80M趸船设计研发项目,解决了青岛湾景区码头游船和游艇停泊杂乱的问题,为企业实现经济效益500余万元。”王影东说。据了解,由他牵头的船舶设计团队近3年到账横向研发经费近500万元,产生经济效益超5000万元。
海洋产业的细分产业复杂繁多,职业院校如何抓住重点?
烟职党委委员、副校长邢勤告诉记者,他们从专业需求凝练出海工装备、高端化工、海洋生态“创新三核”,以此驱动协同创新平台建设。
目前,烟职拥有海工装备绿色智能制造山东省高等学校未来产业工程研究中心和烟台市海工装备防腐防污重点实验室等6个市级以上高水平研发中心,获批26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创新策源能力全面增强。
此外,该校还组建了13支博士科研团队,建设50个国家、省、市、校四级研发平台,承担各级科研项目100余项,社会服务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成效显著。
近年来,该校社会服务及科技成果转化额近2亿元,创造经济效益超过15亿元,登上了“高职高专科研能力排行榜50强”。
烟职党委书记陈新姿说:“我们将继续锚定海洋强市建设目标,深化产教融合机制,让专业设置跟着产业需求走、人才培养围着实践创新转,把烟职的人才链更紧密地嵌入烟台海洋产业的创新链和产业链中,让学校的科研成果扎根这片海洋经济沃土。”
记者 王延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