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打造特色党建品牌 引领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09-18 信息来源: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8日09版
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成立于2015年,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先行先试首批应用型高校,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深根植祖国北疆,以打造“应院·应愿”特色党建品牌为抓手,擎旗铸魂,引领发展,构筑应用型人才培养新高地,助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各项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聚焦主责主业 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
学校党委始终聚焦主业主责,秉持新时代高校党建新理念,将党的全面领导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切实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核心作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
政治领航把方向。学校坚持思想铸魂,制定《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实施细则》,建立“领学+研讨+实践”三位一体学习机制,形成传达学习、研究部署、推进落实、督查督办工作闭环;构建以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为龙头、党支部“三会一课”为基础、主题党日活动为载体、专题培训为补充的“四维联动”体系,实现师生党员、发展对象、入党积极分子理论学习全覆盖;认真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修订完善学校《章程》《党委会议事规则》,充分发挥党委在统筹领导学校改革发展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强化党委主体责任、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不断提升组织效能;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整合各方资源,完善体制机制,推动工作落地见效;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组织强基促发展。学校按照“抓基层、强基础、建新功”的党建工作总体思路,从严从细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推动党的建设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不断激活事业发展新动能。制定《“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实施方案》,持续推进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实现全覆盖目标。以“五化协同、大抓基层”为导向,以“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为抓手,细化责任清单、明确责任主体和任务措施,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思政育人开新局。学校坚持“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深化“师生结对支部共建”活动,强化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工作联动,不断激发团组织活力,学校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学校聚力打造“铸魂育人”工程,聚焦教学提升与教师发展,加强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建成鄂尔多斯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师研修基地,大力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创新性开展“舞台上的思政课”等活动,打造高品质思政“金课”;深入开展学生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厚植家国情怀,强化责任担当。深化校园文化内涵建设,创新网络思政载体,以文化育,厚植情怀,培养新时代“明体达用”的应用型人才。
擦亮党建品牌 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
学校立足党建工作新要求,积极推进特色党建品牌建设,以“走进基层知心愿、结对师生尽心愿、接诉即办了心愿、主动作为圆心愿”为价值内核,全力打造“应院·应愿”党建品牌,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构建党建体系新范式。学校围绕“一核两翼四愿”体系靶向发力:以“党建引领·红色引擎”为核心动力,强化政治领航作用;以“育才强基”夯实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根基,以“服务赋能”推动产教融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扣“四愿”精准施策:聚焦师生之愿,对标学校之愿,立足城市之愿,服务国家之愿,将党建融入师资建设、产教融合、区域服务、科研转化全链条,以党建与业务融合为路径,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党建育人生态圈,推动党建成果转化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生动实践。学校通过一系列行动擦亮党建品牌,获评全区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特色案例”,成功入选全国“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服务优秀案例”。化学工程学院教工党支部获评内蒙古自治区坚强堡垒模范支部,入选全国高校“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基层党建步入全国先进行列。
创新党建育人新模式。学校积极探索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地融合思政育人新模式,以树立在地思政育人成果产出为导向,将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创新性融入思政育人体系,致力于培养应用型“在地”人才。在顶层设计上,强化学校党委、二级学院党总支及基层党支部三级党建领航,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师、专任课教师、辅导员和管理服务团队等队伍素质,通过整合系统化的思政课教育、协同化的课程思政教育、集成化的在地资源教育以及内源化的日常管理教育,构建以“培育应用能力、树立人才自信、涵养家国情怀”为目标的一体化育人体系。学校全力构建独具特色的“思想引领、管理塑形、资助暖心、心理护航、社区聚力”“五位一体”育人体系,全面打造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的育人新生态,秉持“暖城助学、应院筑梦、匠心铸人”的理念,全面推进在地教育全域化,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入挖掘地方教育资源和产业特色,深度整合校地协同实践与创新创业平台资源,将“热爱鄂尔多斯、服务鄂尔多斯”的理念深植于心。毕业生留鄂就业创业比例由2022年的23%显著提升至2024年的45%,约80%毕业生留在了内蒙古就业,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培养了大量“留得下、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
推动校地共融 赋能事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一所立足内蒙古、扎根鄂尔多斯的应用型高校,学校将事业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大局,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致力于服务自治区“两件大事”和鄂尔多斯“三个四”战略任务,以校地共融共荣为理念,以服务求支持,以创新求发展,促进区域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凸显“应用为主,立地顶天”的区域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办学特色。
“立地顶天”彰显特色。“立地”即坚持产教融合,服务地方。学校主动聚焦五大新兴产业,对标自治区12条重点产业链和鄂尔多斯市18条产业链,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在29个普通本科专业(方向)基础上,增设应用化工技术等4个职业本科专业和13个学科交叉“四新”微专业,紧密围绕区域发展需求,成功实施矿山修复、化学工程等领域服务项目,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顶天”即办好大飞机学院,突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学校拥有与中国商飞合作培养本科生的“大飞机学院”,开设飞行器运维工程专业,全力培养国产大飞机运维人才,为国家航空产业发展战略贡献力量。学院还招收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专业方向学生,为低空经济注入强劲人才动力,开启校地融合、产教协同助力区域经济腾飞的新篇章。
产教融合彰显担当。学校聚焦鄂尔多斯煤化工、装备制造、智慧矿山等特色领域,深入实施学科专业建设、技术突破及成果转化,建成“1+7”产业学院集群,即1个实体化运行的现代产业学院,7个专业化现代产业学院,其中2个为自治区首批设立的现代产业学院,实现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积极推进校地、校企合作,与鄂尔多斯区域116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有力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学校大力推进学术创新,助力强国建设,让学术创新深度服务实体经济,让人才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形成“以智强国、以才报国”的澎湃合力。
10年砥砺,“应院·应愿”。学校获批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一流本科课程31门;科研能力不断加强,获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9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项157项;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在校大学生生均科创竞赛成绩软科排名进入了全国本科高校前100名,近3年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比赛中获得自治区级以上奖项200余项,毕业生就业率位居自治区高校前列;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办学实力持续提升,提前实现十四五“晋位升级”目标。(李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