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育英才·以精神铸根基
三线精神在新时代装备制造人才培养路上焕发新生
发布时间:2025-09-12
在德阳从三线建设重镇迈向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的跨越进程中,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聚焦核电装备制造“高技术集成度、极致质量安全、崇高使命感”的行业特质,在人才培养领域精准破题、创新实践,既为国家重大装备制造输送了优质人才,更让“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在新时代迸发崭新活力。
一、破解人才培养瓶颈,构建“精神+技能+团队”三位一体培养路径
针对职业精神“扎根难”、技能结构“适配难”、校企协同“融合难”的行业人才培养痛点,学校以三线精神为灵魂、产业需求为导向,创新打造全方位培养体系,打破传统育人困境。
(一)精神培育:从“虚化”到“实化”
将三线精神内核拆解为36个可观测的行为指标,精准映射至机械制图等12门专业核心课程,开发128个“精神技能融合型”教学工单,把价值观教育转化为转化为可教、可学、可评的具体学习任务。创新推行“德育技能双导师制”,邀请企业劳模走进课堂授课、带领实训;依托厂史馆、三线遗址开设《三线精神概论》特色课程和实景教学,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代入感;设立“三线精神成长账户”,将学生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实践、三线文化研学的成果与奖学金评定、推优评先直接挂钩,推动精神培育从“情感共鸣”切实走向“行动自觉”。
(二)技能培养:从“脱节”到“适配”
基于学生技能学习规律,设计“基础能力—核心能力—生产能力”三阶培养路径,实现“工艺标准教学化”与“能力进阶场景化”双维融通。“基础阶段”以真实产品为教学载体,帮助学生扎实掌握能源装备制造基础理论;“核心阶段”依托“校中厂”实训基地,开展多轴数控编程、数字孪生系统运维等11个核心实训模块,助力学生攻克关键工艺难点;“生产阶段”通过“厂中校”跟岗实习模式,让学生深度参与白鹤滩水电站转子锻造等企业真实生产项目,在“真设备、真工艺、真工期”的实战环境中锤炼过硬技能,实现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三)校企协同:从“合作”到“共生”
基于共生理论,设立校企联合教研室,建立“教师—工程师”双向流动机制:校内教师定期赴企业顶岗实践,在企业技能大师指导下参与生产研发;企业导师承担实践课程教学,校内教师辅助优化教学设计,实现校企资源深度融合。创新“链式传导”培养模式,形成“老带新、强帮弱”的良性成长圈。此外,开展“工艺揭榜”教研活动,以解决企业实际生产问题为目标,构建“育人、攻关、创新”三位一体的闭环培养体系。
二、实践成果丰硕:“三位一体”育人模式成效显著,形成可复制推广经验
经过四年扎实探索与系统实践,学校构建的“精神—技能—团队”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取得显著成效,实现学生、教师、学校与行业多方共赢,形成了一套可示范、可迁移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
(一)学生成长:从“技能新人”到“行业尖兵”,成才之路越走越宽
人才培养质量获得行业与社会高度认可。4年来,学校累计为装备制造领域输送近1500名优质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8%的高位,其中约60%的毕业生进入能源装备制造重点企业,毕业生岗位留存率由60%提升至80%,充分体现出学生职业稳定性强、企业满意度高。学生技能水平突出,先后获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奖、国家级和省级竞赛一等奖多项;优秀典型不断涌现,如四川省“技术技能之星”林泽丹、入职四月即获集团技能冠军的“技术能手”吴德江等,他们已成为企业关键技术岗位上的新生力量。学校毕业生不仅具备精湛工艺与高超技艺,更深植“扎根一线、精益求精”的职业品格和“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意识,真正实现了从“技工”到“工匠”的跨越。
(二)教师发展:从“传授知识”到“技能传承”,“双师型”队伍持续优化
教师团队在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中实现全面跃升。成功获批四川省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多名教师获“四川技能大师”称号及国务院特殊津贴,充分彰显团队实力。教师教学竞赛屡获国家级、省级大奖,教研科研成绩突出,不仅主编省级规划教材、建成教育部“双千计划”课程,更牵头多项教育部供需对接项目和省级教改课题。教师积极践行三线精神,开展国际培训与服务,如李乐毅教师远赴乌干达培养技术人才,事迹获《中国教师报》专题报道,实现了技术输出与精神传播的双重效益。
(三)模式推广:从“校本实践”到“区域辐射”,示范效应日益凸显
学校不断总结提炼育人经验,形成了可借鉴、可推广的核电装备制造人才培养闭环体系。该体系以三线精神为内核,实现了思政教育与专业培养的深度融合,构建出“三线精神引领+三阶能力递进+师生协同共进”的良性教育生态。目前,已与重庆、四川等地10所职业院校签订合作协议,面向省外30余所院校开展经验交流,辐射带动区域职教共同体共同发展。
立足新时代,面向新型工业化与制造强国战略,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以深厚的三线精神为底色,以装备制造人才培养为使命,成功探索出一条“三位一体”的特色之路。不仅是高职院校的改革实践,更是对“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时代回应。学校将继续坚守职教报国初心,持续深化育人模式创新,让三线精神持续闪耀在大国重器制造一线,为培育更多“留得住、干得好、有信念、能创新”的新时代装备工匠贡献可复制、可推广的“四川建院”方案。
(郏义征、许辉熙、李乐毅、何洋、胡楠楠、史蓓蓓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