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探索构建土建类专业“工作室+”育人模式

德技共生 四师协同 三融赋能


发布时间:2025-09-15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9月15日07版

当前,我国正从“建造大国”迈向“建造强国”,建筑业加速朝着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为培养与之相匹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创新构建“德技共生、四师协同、三融赋能”的“工作室+”育人模式。

“工作室+”:让课堂长出“企业的模样”

理念和机制的落地,离不开有力的物理载体和生态系统支撑。学校以“工作室”为轴心,打通校内多类实践教学场所,按照“教师工作室—‘双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大师工作室”四级进阶路径,建成覆盖建筑设计、BIM建模、智能建造等全产业链的14个工作室,打造集教学、生产、研发、创新、创业、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工作室+”新型育人平台。

这一平台的搭建得益于学校出场地、企业投资金,目前已投入500余万元。同时,建立包含学生选拔与退出、项目承接与管理、多元评价等内容的一整套制度体系,推动“工作室+”育人模式规范化运行。

“德技共生”:在真实情境中“炼”出职业精神

在学校传统教学中,“德育”与“技育”往往是两条平行线。思政课上讲工匠精神与实训室里练“一技之长”难以产生化学反应。为解决这一难题,学校依托“工作室+”平台,推动育人理念从“德技并行”跃升为“德技共生”,创新“情境熔铸”模式,将思政教育与职业精神培育嵌入真实项目全过程。

学校在项目启动阶段,组织学生勘探项目地的文化历史,厚植家国情怀;在设计施工阶段,邀请全国劳动模范、技能大师等入驻工作室言传身教,把对图纸、焊点的理解与职业追求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职业操守;开发“红心匠心”职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将学生在项目实践中的行为表现纳入过程性考核,形成“做中悟、悟中成”的浸润式培养机制,有效促进职业精神内化于心。

“四师协同”:多元师资队伍形成育人合力

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学校创新组建“四师协同”育人团队。校内专业导师担任育人工作“总设计师”,主要负责教学方案设计与理论传授,确保人才培养不偏离教育目标;企业导师负责传授行业技术与实战经验;行业项目专家为“总调度”,帮助学生了解真实项目管理流程;朋辈学长导师提供学习方法、竞赛经验等辅导。

为保障团队高效运作,学校明确职责分工、协同方式与考核内容。例如,企业导师每学期驻校工作不少于30天,深度参与教学。设立“产业教授”特聘岗位,将企业导师育人实绩纳入学校考核,探索建立知识产权共享机制。这一系列举措将企业导师转变为与学校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事业合伙人”,有效破解“双师型”队伍建设中的身份壁垒和激励不足等难题。

“三融赋能”:产教共生使校企同频共振

基于“工作室+”平台和“四师协同”育人团队的强力支撑,学校走出了一条“三融赋能”的育人路径,推动校企从合作走向共生。

一是“岗课融通”,即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无缝对接。学校联合企业专家解构行业前沿技术规范、工艺流程、岗位核心能力,并重组为模块化课程和活页式教学案例。依托该模式,核心专业课程中超过70%的教学内容源于企业真实项目库,实现“岗课赛证”综合育人。

二是“教做融通”,即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一体化。学校将教学场域从教室整体移至“工作室+”这一“准企业环境”。学生以“准工程师”身份完整参与真实项目全流程。在此过程中,学习即生产,知识在解决真实技术难题中转化为能力,打破“学做分离”壁垒,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融通。

三是“育训融通”,即学生成长与企业发展同向同行。学生在工作室的“实战”中,能够输出具有直接经济价值的技术服务;而企业则将工作室视为其外部技术中心和准员工培训基地,在深度投入的同时,提前锁定和培养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

成果丰硕:为职教改革贡献“城建经验”

经过10余年实践,“工作室+”育人模式结出丰硕成果,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获得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奖项650余人次,包括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奖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冠军等。近3年,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达84%,平均起薪高出广东省平均水平35%,用人单位满意度超97%。

与此同时,工作室社会服务能力随之增强,累计为数十家行业龙头企业攻克技术难题35项,直接创效超5000万元;获得专利授权300余项,其中40项成功转让给企业或允许企业使用。多所院校到学校开展实地考察与学习。

未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将持续深化“德技共生、四师协同、三融赋能”的“工作室+”育人模式,致力将“工作室+”平台打造成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高水平技术技能创新服务高地,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鄢维峰 高华 王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