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习者”到“问题解决者”
山东水利职院SGAVE项目赋能锻造新一代汽车工匠
发布时间:2025-09-02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9月2日06版
这不是模拟考,而是“生死时速”。在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实训中心,大二学生辛坤紧盯诊断仪屏幕,与同学们一起围着一辆“趴窝”的新能源汽车。他们手中的工单,是来自合作企业的真实订单——客户车辆电池管理系统异常,两小时内必须完成诊断并提交解决方案。这一幕,正是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SGAVE)赋予学生的“实战战场”,彻底打通了课堂与车间的“最后一公里”。
破局之路:德国“双元制”的本土化基因重组
“汽修厂开进校园,课堂搬进车间。”该校机电工程系主任殷镜波道破人才培养新理念。
2022年,该校成为教育部SGAVE首批试点。项目以德国“双元制”为蓝本,进行了一场彻底的产教融合“基因重组”:构建“五融”(课岗、课证、产训、课赛、课育融合)、“四化”(课程标准化、管理制度化、资源立体化、评价多元化)、“三对接”(岗位需求与目标、校企师资、实训基地与社会服务对接)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这不仅是教学改革,更是机制的重塑,让职业教育真正对接产业脉搏。
课程革命:用户委托书驱动的“实战课堂”
SGAVE的课程体系,彻底颠覆了“教师讲、学生听”的线性逻辑传统。学习起点,是一份来自企业的真实“用户委托书”。例如,在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课上,学生小组拿到的任务是:某品牌混动车无法启动,限时两小时诊断。没有枯燥的原理灌输,学生必须运用SGAVE六步法,像剥洋葱般层层深入问题核心,最终提交完整的维修方案。
“大一开始,我们就在模拟售后顾问角色。”学生李广鑫说,“不仅要‘修车’,更要‘对话客户’、撰写专业报告。这让我们提前拥有了岗位的核心能力。”
师资升级:“双师型”教师的“跨界熔炉”
“车间就是课堂。手上没油污,光画电路图,修不好真车。”
SGAVE导师李圣瑞曾是德系品牌4S店高级技师,如今他白天带学生拆装变速箱,晚上参与国际教研。在该项目组,80%的教师手握企业工程师资格,部分教师更是深度参与了德国原版课程开发。这种“左手扳手,右手粉笔”的“跨界熔炉”,让理论教学与一线实践彻底无缝融合,培养的学生一出校门即能上手。
实训场景:校园里的“全真”汽修厂
走进2000平方米的实训中心,宛如置身现代化汽车服务企业的“心脏”。该校与山东润泽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将课堂直接“嫁接”到维修工位。最新诊断设备、前沿工艺、真实售后服务流程——学生触手可及。2024年6月投入运营的校企维修中心,短短数月已服务数百位真实客户。学生们在解决一个个真故障中,技能飞速提升,更在心底烙下“客户至上”的服务基因。
在这里,学生们主动出击,在真实项目和技能大赛中完成从“学习者”到“问题解决者”的蜕变。
匠魂塑造:专业课堂里的“隐形思政”
SGAVE培养的不仅是技工,更是有灵魂的工匠。在一次电池包拆装实训中,学生因失误损坏了BMS模块。导师没有责骂,而是引导他面对“客户”该如何解释,学生诚恳道歉并承诺提供3次保养补偿,导师点评“专业的道歉是赢得信任的起点”。
类似“案例化思政”贯穿项目始终。在发动机维修课上,大国工匠鹿新弟的故事被引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平凡的维修岗位中追求极致”。思政如盐入水,润物无声,将工匠精神、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深植于技术教育的土壤。
“走出去”实验:职教服务“一带一路”的水院样本
在老挝甘蒙省赤褐色的钾盐矿区,该校教师张念利正指导当地工人检修重型矿卡:“雨季电路板易蚀,防水密封圈要定期换。”今年初,该校SGAVE项目组携“中国职教方案”走进老挝,为中农钾肥开展定制化培训,开创了“教随产出、产教共生”的“走出去”新范式。“国外一线导师+国内二线团队”协同教学,学员全员通过中老联合认证。这不仅是技术服务输出,更是中国职业教育软实力的成功“外溢”。
从校园车间到跨国矿区,从课桌工位到大赛舞台,SGAVE项目的魅力在于不断打破边界——校企之墙、知行鸿沟、技艺与匠心之界。当学生自信地解决企业真故障,当他们带着创新方案闪耀赛场,当他们代表中国技术走向世界,可以看到的是技术人才个体的拔节生长,更是中国职业教育与产业同频、与时代共振的蓬勃图景。在这里,每个学生都在真实世界的坐标中找到定位,用技术点燃梦想,以匠心定义未来。
(通讯员 吕庆龙 王俊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