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借力新媒体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发布时间:2025-08-26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8月26日12版
近年来,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紧跟新媒体时代发展浪潮,面向新媒体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不断开拓创新,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为其顺利实现职业规划和人生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效的支撑与保障,促进其成长为积极阳光、自立自强的新时代优秀青年。
整合新媒体平台
在新媒体时代,面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和平台非常丰富,如果缺少必要的优化整合,那么将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效。为了构建全方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学校联合各二级单位组建了新媒体传播联盟。该联盟以学校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为核心阵地,整合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重点打造了“咸职小青媒”“咸情逸致”等特色品牌和账号。通过微信公众号推文、抖音短视频、微博话题互动等多元形式,形成了“平台联动、内容互补、渠道互通”的心理健康教育传播矩阵,实现了心理健康知识的多维度覆盖、多场景渗透。“咸职小青媒”微信公众号是学校团委领导下的校级学生组织、校内拥有全媒体完整产业链的综合性校园媒体,以关注校园生活、传播校园文化、弘扬学校精神为理念,以贴近生活、贴近青年、贴近时尚为要求,努力打造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媒体,为大学生发表意见、获取资讯提供重要渠道。“咸情逸致”微信公众号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新媒体平台,开设了心理咨询、品牌活动及心理科普等板块,联合学校抖音账号,用于交流展示“悦心坊”、专题讲座、二级辅导站等相关活动,支持大学生通过微信公众号预约、登录“智慧咸职”APP填写心理咨询预约单或直接到预约接待室进行现场预约等,形成“线上预约—线下服务—云端反馈”的闭环服务模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增强心理育人成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机构,构建了功能完善的心理服务体系,设置了团体活动室、预约接待室、个案咨询室、家庭辅导室、情绪宣泄室、话吧、音乐放松室、“悦心吧”、沙盘室等区域。通过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可同步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专题心理讲座、“悦心坊”、个体咨询、家庭教育指导(含远程咨询功能)等多元化服务,有效满足师生多层次的心理健康需求。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新媒体丰富了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但同时也容易让人沉迷其中。为了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发挥新媒体带来的积极作用,促进他们主动走出虚拟世界,回归现实社交,充分感受美好的校园生活,学校围绕心理健康教育,广泛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
一方面,学校努力培养大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引导他们合理安排上网时间,理性对待新媒体内容,学会甄别不良信息,理性准确地处理,抵制不良信息。同时,学校基于自建的新媒体联盟,努力撰写和分享优秀的新媒体信息,为学生提供科学、正向的引导,避免他们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另一方面,学校努力构建全员参与、积极互动的心理健康文化生态,形成理性平和、奋发向上的校园精神风貌。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举办了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学生走出虚拟世界,感受真实的校园生活,实现精神上的放松。例如,学校打造“心理健康月”系列游园活动,目前已连续举办了17届。每届活动都由学校领导主持开幕,向全体师生发出“共同关注心理健康、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倡议,并结合大学生的兴趣特点和活动主题,设置了多个主题点位或心理情境,包含“趣味圈圈乐”“情绪罐子”“打卡校园”“诗词麻辣烫”“语言温度实验室”“微光计划”等互动性强、体验感好、将身体运动和心理减压相结合的具体活动,提高学生的情感沟通、自我认知及团队合作能力,培育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又如,学校已连续举办16届心理情景剧大赛,这是通过戏剧化手法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创新型教育形式。学校把学生在生活、学习、交往中的冲突、烦恼、困惑等,以小品表演、情景对话等方式编成“小剧本”进行演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展现内心隐藏的矛盾与冲突,释放压力,在朋辈互助中增进情感交流。学校借助心理情景剧大赛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为其成长成才保驾护航。再如,针对大学生恋爱观,学校多次邀请专家学者举办了相关专题讲座,并同步进行线上直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并掌握维护爱情的技巧和方法,促进学生理智地谈恋爱,保持健康积极的恋爱观,同时也能把握好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机会,从而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为未来的生活赢得更多的机遇和幸福。
家校协同育人
家校共育,形成协同育人合力,深化合作机制,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依托自身处于教育主导地位的优势,积极开展面向学生家庭的联动活动和面向教师的培训活动。
对于学生家庭,学校积极组织开展家校联动活动。例如,学校组织开展的“老师来到我家里”系列活动,组织教师深入学生家庭,了解学生家庭状况,聆听家长心声,向家长和学生普及国家、学校的资助政策,并结合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在校表现,从学业发展、职业规划等方面提出指导性建议,并鼓励学生发扬自强自立、拼搏奋斗的精神,积极面对生活上的困难,努力学习,顺利完成学业,以此加强学校与学生家庭之间的联系,形成家校共育、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共同为培养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人才不懈努力。
对于教师,学校通过构建“理论培训+实操演练+案例研讨”三维赋能体系,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式系统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例如,学校开展的“辅导员心理育人技能提升工程”系列活动,邀请相关领域专家教授,阐述“资源取向下的家校合作”“如何有效开展家校沟通”等主题,从树立工作目标、转变沟通方式、处理心理风险等到基于典型案例分析家校沟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等,还结合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使讲座既具趣味性又有体验感,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通过全身心体验、全过程学习,开拓思维,形成新的家校共育工作思路,切实为辅导员身心成长赋能,不断提高工作技能,从而进一步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边素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