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多措并举 提升“文化+思政”育人质效
发布时间:2025-08-22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8月22日04版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党建引领,持续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学院依托2项教育部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和1项教育部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课题“‘视域融合’理论下传统文化教育现代性转化研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以红色文化铸魂,探索出一条具有自身发展特色的“文化+思政”育人之路,为高职院校“文化+思政”育人工作提供了生动案例。
党建引领:坚持“文化+思政”育人导向
学院聚焦主题主线、主业主责,坚持以“守好马院姓马的底色、保持金融行业的本色、突出品牌创建的亮色”为根本旨归,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文化+思政”育人工作在道德示范、价值引领等维度的关键作用,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育人模式。
学院扎根于浙江这片文化沃土,积极推动红色金融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联系。针对以往思政教育“内容上文化资源开发不充分、过程上分类分层阶段递进不凸显、评价上主体错位和个性化不足”的痛点难点,积极推进“文化+思政”育人工作。
学院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根本遵循,深入研究中国古代金融文化,并从中凝练出金融诚信、稳健经营等理念,立足金融专业特色和浙江本土金融工作发展情况,将其与现代金融职业道德有机融合,精心构建起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金融类“文化+思政”课程体系,引领师生在文化溯源中深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课程筑基:“文化+思政”有机融入课程建设
学院从教学内容、学习过程、评价机制3个维度着手,深度挖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点。教学内容方面,构建集“大课程”“大平台”“大师资”于一体的协同育人体系,通过“五维并举”,即运用“大课堂”、巧用“教本”资源、活用“数字+”资源、借用“基地”资源、善用“大师资”,推进全景化多维融通;学习过程方面,基于动态学情分析和学生成长需求研判,系统整合校内外优质育人资源,打造分类分层的“螺旋递进、千日成长”“文化+思政”育人模式;评价机制方面,立足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要求和文化育人关键要素,确立“教师、学生、家长、生活社区、行业企业”五方主体交叉互评和实时诊断的反馈机制。
活用载体:开展多元“文化+思政”体验活动
学院积极开展红色金融文化知识竞赛、点钞技能大赛、金融历史文化展览等活动,让学生在专业技能竞赛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金融文化的丰富内涵,实现技能提升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同时,学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有机融合,精心构建出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特点的思政教育体系。学院鼓励学生成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习社、红色理论宣讲团等21个思政类社团,开展经典诵读、乡村振兴实践、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等百余场主题活动,激发学生提升思政素养的内生动力,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
数据互通:建立“文化+思政”育人评价机制
学院建立学生思政素养成长档案,开展基于学情分层分类的个性化评价,设计文化修养、理论素养、道德品质、实践品格四大类43个评价要点,准确评估“文化+思政”育人效果;建立“五位一体”协同评价机制,系统整合“教师、学生、家长、生活社区、行业企业”五方主体,通过全过程动态追踪、多维度实时诊断、即时性互动反馈,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系统,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促建的良性循环。
协同育人:打造“文化+思政”协同育人样态
学院深化校企合作,携手金融机构共同开展文化培训项目,共建金融文化育人平台。通过“金融专家进校园”和“学生进企业”双向互动模式,邀请企业英才走进校园,开展行业文化和职业道德规范专题讲座;组织学生深入金融机构顶岗实践,在真实工作环境中感悟和践行金融文化精髓,实现专业教育与文化育人的有机统一;拓展校际协同网络,携手兄弟院校构建文化和思政教育发展联盟,共享文化和思政教育资源与经验。定期举办文化学术讲座、思政教学成果展等交流活动;建立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促进优质思政教育资源流动,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文化+思政”育人新格局。
新时代新征程,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深耕“文化+思政”育人沃土,以文化为纽带,以实践为桥梁,着力培养更多既具备扎实专业技能,又拥有深厚文化底蕴、坚定理想信念的高素质金融人才,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书写新时代“文化+思政”育人新篇章。
(马彬 牛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