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弘扬工匠精神 培育新时代工匠人才


发布时间:2025-08-14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8月13日04版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职业教育改革迈向纵深的关键时期,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锚定“培育新时代工匠人才”的育人定位,以“工匠精神”为文化内核,以“校企政园协同”为机制保障,以“课创赛孵融通”为实施路径,历经5年的系统探索,构建起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着力培养既掌握精湛技艺又富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工匠人才。

工匠精神引领

精神内核的系统化构建。学校将工匠精神深植于育人基因之中,立足地域文化与行业精神,构建起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内核。建筑工程学院以“川派建筑文化+斧头院史文化”为根基,将“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与“毫厘不差”的工艺追求融入教学,通过“传统构件修复”“川派建筑模型制作”等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古建技艺传承中体悟“坚韧不拔、开拓创新”的职业精神;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以“金沙文化+三线建设”为依托,在课程中对比古蜀文物铸造工艺与现代智能制造技术,于“三线精神主题月”开展“旧设备改造”项目,使学生在历史与现代的对话中,培育“创新突破、无私奉献”的精神。

文化浸润的具象化实施。学校通过创设沉浸式教学场景,将精神引领转化为可感知、可践行的教育实践。例如,在课堂上,学生亲手修复明清时期的建筑构件,在榫卯结构的精密咬合中感受传统工艺的工匠精神。创业学生反馈,其对3C产品性能的痴迷钻研,正是源于学校早期通过文化浸润埋下的“专注探索”种子,这种精神内核成为未来创业实践的强大驱动力。

校企政园协同

全链条平台体系的搭建。学校以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为目标,构建起覆盖全周期的协同育人平台网络:与成都市总工会、吉利汽车共建“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成都工匠公共实训基地,打造创新实训平台;联合西南交通大学、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成立“先进涂层工程技术中心”“增材制造创新中心”,构建科创研发与中试基地;依托省级创业孵化平台“工智时代”众创空间及双流区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等产业园区,形成从创意孵化到市场验证的全场景实践载体。这些平台汇聚了精密制造、数控焊接等价值千万元的生产性实训设备,围绕智改数转、高铁线路维修等领域企业“五小”(小革新、小发明、小创造、小设计、小建议),源源不断地提供接地气的创新创业项目源。

“三师协同”的师资建设机制。为避免教师与技术脱节、企业导师参与期短的情况,学校创新组建“三师”创新创业导师团队:校内创新创业导师负责创新创业思维启蒙与政策指导,专业导师夯实技术技能并规划项目技术路线,企业导师则带领学生直击行业“痛点”、验证商业模式。在制度保障层面,学校将教师指导创新创业项目纳入职称评审“代表性成果”,设立评审“绿色通道”;为企业导师提供项目占股、横向课题等回报。这种“责权利统一”的机制,推动形成了一支稳定的跨专业、跨行业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有效破解了师资“两张皮”和企业合作“一阵风”的难题。

课创赛孵融通

三级课程体系的梯度构建。学校构建了“通识+专创+实践”的递进式课程体系:通识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聚焦创新意识唤醒;联合企业开发“智能机器人创新设计”等12门专创课,深化专业创新思维;基于企业真实课题转化的“Java EE企业级项目开发”等近百门实践课,搭配“项目—任务—工单”资源库,让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专业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螺旋上升。

实战化创新能力培养路径。通过“企业命题、双师领衔、学生参与”的专创融合工坊模式,学校联合13家科创企业开展真实项目研发,让学生在真实市场环境中感知产业行业发展,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在竞赛培育方面,学校建立“校—省—国”三级项目梯队,通过“1+1+N”导师模式(1名校内导师+1名企业导师+多名学生)进行全链条指导,年均培育项目50个,累计获国家奖项28项,其中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金奖、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国赛一等奖各1项。

孵化赋能的制度保障体系。为降低学生创业门槛,学校构建“政策+空间+资源”的孵化支持体系。在空间支持方面,省级众创空间“工智时代”累计孵化30余个在校生及毕业生初创团队;在制度支持方面,实施“弹性学制+创业休学”制度,允许学生保留学籍创业2年;在资源支持方面,推行“学分银行”制度,竞赛获奖、创业实践成果可置换课程学分,畅通了学业与创业的转换通道。这些举措为创业项目提供了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过渡缓冲,学生创业者们既享受场地支持,又通过学分置换确保学业进度,最终实现创业与学业的双向成就。

经过近5年的精耕细作,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已结出丰硕果实。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覆盖了40余个专业,惠及5万余名学生。在创新创业类大赛中,学生共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106项。在就业方面,学生就业率稳步提升,专业对口度达70%。同时,学校还成功孵化了25个优秀学生创业团队,这些团队年总营收超2亿元,带动就业逾千人。这些企业不仅创造了经济价值,更在促进就业、推动绿色循环、技术创新等领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为高职院校解决“专创融合深度不足、产教协同机制不畅、成果转化路径不通”等难题提供了可行方案,形成了具有西部特色、高职特质的创新创业教育“工职院经验”。未来,学校将继续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以协同生态为机制保障,以贯通培养为实施路径,培育更多兼具精湛技艺与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工匠人才,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

(张锦惠 苟畅 徐怡亭 廖红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