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育新人 职教创新振乡村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着力培养“数字新农人”


发布时间:2025-08-08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8月8日03版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在沃野千里的巴蜀大地,一场职教变革正悄然改变乡村。当数字中国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在川东丘陵相遇,作为区域内拥有80余年农业职教历史底蕴的高职院校——达州职业技术学院,探索构建起了“政校企村”“四位一体”的育人新格局,用数字技术重塑涉农教育生态,培育既能仰望星空又可脚踏实地的“数字新农人”。

  改革之机——时代浪潮下的“人才之思”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乡村振兴战略与数字中国建设的双重驱动下,学院于细微处认真倾听乡土呼声,于机遇中深度思考人才培养方向。

  《四川省乡村全面振兴实施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培养乡村数字人才”;《推动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将万达开地区打造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样板”。政策的出台,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达州职业技术学院主动顺应和把握“乡村振兴”与“数字中国”的新趋势、新机遇,坚定地扛起了为万达开丘陵山区培养“新农人”的光荣使命。学校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锐意创新,砥砺前行,经过多方的考察、论证及研判,将培养“数字新农人”作为服务国家战略的突破口,确立了人才培养方向:能让无人机飞越梯田、让区块链走进合作社、让直播间架起致富桥的新型农民。学校立足地方需求,不断优化专业布局,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持续优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提升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精度,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过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形成了新的“达州”育人模式。目前,学校培育的3000余名“数字新农人”已成为乡村振兴建设的生力军。

  创新之举——四方协同下的“达州方案”

  在乡村振兴与数字中国建设的时代交响中,多年来,达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协同育人及孜孜不倦的探索与实践,交出了一份满意的育人答卷。

  在“融”字上建机制,打造协同育人新模式

  政校企村四方联动。挂牌成立达州乡村振兴学院,构建了“政府部门政策统筹+企业(行业)标准引领+学校教学实施+村社场景支撑”的四维协同机制。通过区域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联席会议制度,整合12个部门政策资源,建立乡村干部定制培养制度;携手达州市川禹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等52家企业开放智能农机操作等128个实训场景;在112个行政村设立了人才能力验证基地,打造集“人才培养、资源整合、技术推广、智库服务、创业孵化”五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平台。通过定期开展政校企村联席会议,形成了“需求—培养—任用—反馈”闭环体系,确保人才培养始终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专业集群动态调整。紧扣万达开丘陵山区产业需求,构建“政治素养与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技术+数字农业应用+场景化综合实战+乡村创新创业与治理”“数字新农人”能力图谱。打破了现代农业技术、畜牧兽医、电子商务(农产品)等5个专业壁垒,跨院系组建交叉融合“种—养—加—销—治”数字乡村专业群,跨专业组建智慧种养等教研室,协同开发跨专业数字化共享型基础课程、融入新技术的核心课程、交叉创新项目,实现专业集群与产业链条无缝对接。

  在“育”字上谋创新,构建实战育人新体系

  六阶能力进阶体系。以“数字新农人”能力图谱锚定培养坐标,深度解析万达开丘陵山区乡村产业链岗位需求,逆向开发“六阶实践链”。采用了“岗位任务倒推,能力阶梯递进”的路径,形成了“职业认知实践→单一技能实践→专项技能实践→综合技能实践→交叉创新实践→岗位实习实践”六阶能力递进实践体系,使实训项目从“单一”到“综合”,训练从“模拟”到“真实”。电子商务(农产品)专业学生孙艳枝毕业回乡担任乡村干部,通过在校学习的电商技能发展直播提升当地形象,助力老百姓农副产品销售。

  四维师资矩阵建设。组建了“高校教师+机关骨干+企业业主+乡村干部”四维融合的师资矩阵。高校教授讲授智能农业算法等理论课程,机关骨干解读产业扶持政策,企业技术骨干培训直播带货技巧,村党支部书记传授集体经济发展经验。这种组合使课程内容更新周期从18个月缩短至6个月,成功构建起了“理论—政策—技术—实践”四维知识链条,极大满足了丘陵山区“数字新农人”复合能力培养的需要。

  虚实结合实训体系。以真实乡村场景为依托,开发了融合物联网等新技术与现代农业标准工艺的本土化项目式教材,设计了“智慧种养—数字治理—电商运营”三维模块,形成了“技术手册+治理指南+乡土案例”的立体化教材体系。同时,建成了“乡村振兴大课堂”云端平台;开发了“家庭农场规划VR”等仿真实训系统;“农产品电子商务”等15门“数字化金课”,覆盖了“种—养—加—销—治”全产业链。通过虚拟仿真系统开展了无人机巡田、AI病虫害识别等实训项目,全力支持学生零损耗演练农产品溯源等关键技术。

  在“塑”字上下功夫,构建育才兴农新生态

  “三色”育人文化浸润。学校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构建“三色融合、双轨驱动”教学新范式。以“红色价值引领、绿色能力锻造、蓝色实践砺行”为核心理念,建构德技并修的育人体系。与此同时,学校通过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研讨、田间地头微党课等形式,引领学生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号召学生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四维实践平台搭建。着力打造“校内实训—乡村实践—企业实战—社会服务”四维实践平台,如:与达州市帝源家庭农场共建智能农机示范基地,在万源市百里坡旧院黑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实施“云养鸡”项目,贯通人才培养全链条。

  多元评价体系创新。构建了“三维四层”全过程评价体系,实现能力精准画像与反馈优化。从理论知识掌握度、实践技能应用率、岗位问题解决力三个维度,设置了“基础操作、复杂应用、创新成果、社会效益”四个层级指标。依托数字化平台采集分析培养数据,形成了个性化能力画像,用于优化育训、提升质量及指导学生就业创业。

  蜕变之果——丘陵沃野上的“振兴图景”

  数字技术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滋养乡村的甘霖。这一融合“教育供给侧改革”与“乡村需求侧响应”的“达州方案”,为丘陵山区人才培养提供了经验。

  激活乡村振兴人才动力

  人才质量跨越式突破。面向新型经营主体、村组干部、返乡青年三类群体,开展了“科技农人”智能生产运维、“创新创业农人”电商品牌策划、“治理能人”数字村务管理三大主题培训,年培训量突破2000人次。不仅如此,毕业生数字技能认证率提升了72%,全部取得农业物联网工程师等证书,获全国农业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等省级以上奖项125人次;学员首次毕业去向落实率稳步提升;近5年,有千余名毕业生投身乡村振兴一线,创办合作社57个,学农从农的比例从35%提升到68.3%。

  人才虹吸效应显现。230名“治理能人”进入村社领导班子,推动各村数字治理工具使用率从22%提升至79%。通川区东岳镇凤凰村村干部助理黄益峰运用区块链技术管理集体资产,成效明显,该村获“全国文明村镇”“省级文明村镇”“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绘制数字兴农美好画卷

  数字技能重塑产业方式。构建“培训—赋能—增收”可持续闭环,“智慧党建平台操作”培训覆盖川东北9个县(市、区)基层干部,推动村级事务线上办理率从31%提升至89%。“抖音助农直播”培训带动57个合作社开设线上店铺,带动农产品销售额超2000万元,村集体年均增收23%。双龙镇曾家沟村学员郝仁海引入“云养鸡”模式,消费者可以在APP上认养土鸡,37户农户户均增收2.1万元,该项目被纳入达州乡村振兴学院教学案例库;同时,学校在麻柳镇推广智能农机项目,使得耕地利用率提升了40%。

  科研攻关破解发展难题。牵头完成四川省教育部门、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涉农教改、科研项目13项,出版相关专著、教材21部,在《果树学报》等国内外期刊上公开发表核心论文30余篇。技术服务覆盖川东北30个乡镇112个行政村,解决了“富硒食品加工原材料贮藏”等生产难题210项;完成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群体职业技能鉴定615人。还牵头制定《旧院黑鸡养殖技术》等地方标准4项及企业果蔬等生产原料贮藏标准七大类49项。

  

  育人经验辐射全国。参与发起“全国乡村振兴产教融合共同体”,吸纳147家单位参与。开发的“智慧种养”等40个教学案例被20余所院校采用。建立省市科研平台4个,开展教育研究项目90项。“数字新农人”育训模式在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省开江县职业中学等10余所院校落地生根。2024年,学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改革经验入选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并作大会交流。学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入选国家教育部门“乡村振兴你我同行”优秀案例,获四川省第二批主题教育督导组专题推介。人才育训实践被多家权威媒体报道53次,单篇最高浏览量超42万。四川教育报刊社主管和主办的《当代职校生》以“青春的热血洒在广袤的土地上”为题报道了达职实践,中国教育电视台以“扎根乡土育栋梁”为题报道了达职模式。

  扬帆起航风正劲,匠心筑梦再出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助力数字中国与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化“数字新农人2.0计划”。学校计划3年内建成川东数字农业产教融合创新中心,开发仿真实训系统2.0版,组建跨省域乡村振兴职教联盟,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王泽华 李祥 张致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