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银行”让每一份努力都不被辜负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学生学习成果认定转换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06
在职业教育改革浪潮中,如何让学生的每一次技能竞赛获奖、每一张职业资格证书、每一段企业实践经历都“算数”?如何打破传统学历教育课程学分认定的“窄化”困境,真正实现“人人皆可成才”?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用一项持续五年的教学管理改革给出了答案。
自2016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2019年和2025年广东省教育厅两次发布《关于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实施意见》以来,学校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成果导向”和“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依托5项省级学分制项目和学习成果认定转换项目,系统构建了“六维五类”学习成果认定转换体系,打造了集“标准化、数据化、智能化”于一体的“学分银行”管理平台,真正实现了“让每一份努力都被看见、被认可、被转化”。
破局:直面三大教学难题
长期以来,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成果认定面临三大困境:认定缺位、标准模糊、流程低效。数据显示,超过80%的非传统学习成果(如技能竞赛、在线课程、企业实践、资格证书、科技成果等)未纳入学分体系;成果转换缺乏统一标准,形式转换多于实质融通;线下人工审批流程繁琐,办理周期长,出错率高。这些问题不仅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制约了个性化成才路径的畅通。
创新:构建“三位一体”解决方案
面对难题,学校以系统思维推进改革,构建了“体系—标准—平台”三位一体的解决方案。
一是体系创新:构建“六维五类”认定体系,拓宽成才通道。学校围绕“立德树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三教协同、教育数字化”六个政策维度,聚焦课程、证书、工作经历、业绩奖励等五类成果,出台《学习成果认定与转换实施管理办法》,界定30种可认定成果,形成覆盖中高职、本专科、校企、校校合作的广域认定网络。同时,修订《综合素质积分认定学分》《现代学徒制管理办法》《订单班管理办法》等系列制度,支持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技能竞赛、真实岗位工作、创新创业等多元路径获取学分,激发学习内驱力。
二是标准创新:建立“能力等值”转换规则,实现实质等效。学校构建“全面发展类、岗位核心类、个性发展类”三模块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学历提升、岗位就业、创新创业三条成长路径。在此基础上,将职业标准、岗位要求、证书内容、竞赛规则融入课程标准,形成“知识—技能—素质”三维能力目标体系。通过“能力为桥”,建立学习成果与课程之间多元映射关系,实现“成果与课程”的实质等效转换,破解“认定主观、转换随意”的难题。
三是平台创新:打造“学分银行”系统,提升认定效能。在教务系统基础上,学校研发“学分银行”信息化平台,设置“申请—核定—存储—匹配—反馈”五步流程,实现全流程线上办理。引入RPA流程机器人,自动执行规则明确的认定任务,平均办理周期缩短至5个工作日,出错率降至2%以下,过程可追溯、结果可监管,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腿,学生少跑路”。
成效:学生实现多元发展和多样化成才
改革实施近五年来,成果已在全校57个专业推广应用,累计认定学习成果近40万项,多名学生凭借竞赛获奖、职业证书实现“免修免考”或提前毕业,就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多名学生凭借高水平论文、发明专利等科技研究,实现学历晋升,2023届毕业生叶健雄同学专科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期刊论文,成功叩开本科和研究生的大门。
相关成果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10余篇,被省内外多所院校借鉴推广,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广科样本”。
“我们不只是在做学分转换,更是在构建一个尊重差异、鼓励多元、促进成长的教育生态。”项目负责人表示,“让每一份努力都不被辜负,这才是教育的温度与力量。”
如今,这座“人才成长立交桥”正越建越宽,助力更多职教学子走向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撰稿:樊红珍 通讯员:周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