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技铸魂强素质 浸润育人提质效
南宁职业技术大学国际学院辅导员胜任力培育新策略
发布时间:2025-07-16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7月16日04版
南宁职业技术大学国际学院高度重视高水平辅导员队伍建设,以提升辅导员胜任力为核心,依托学院优秀辅导员创新工作站,致力于促进辅导员持续全面发展,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育人作用。近年来,学院辅导员荣获广西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二等奖,荣获2025年中国教育电视台高校辅导员联盟辅导员素质能力训练营竞赛“突出表现团队”奖,彰显了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
淬炼辅导员基本功
拓宽胜任力的维度
学院通过多种渠道持续提升辅导员工作胜任力,把辅导员培养成“多面手”。一是重视培训启智强技能。常态化组织辅导员参加校内外高水平业务培训活动,如舆情防控、心理健康教育、班级管理等专题培训,学习学生工作的前沿理论与有效做法,提升思想境界,激发工作思维,提高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智慧与能力。二是重视交流借鉴长见识。每学期组织辅导员外出参观学习,了解其他院校学生工作的成功经验,增长见识,拓展思路。三是重视沙龙分享共提升。学院每学期开展辅导员沙龙活动,每名辅导员结合岗位分工进行主题分享,或畅谈工作经验,或进行理论探析,或剖析典型工作案例,共享经验,互学互鉴,共同提升。四是重视大赛历练促成长。学院积极组织辅导员参加各级素质能力大赛,以师徒帮扶、组团相助的方式提供强有力的备赛保障,旨在以赛促教,快速提升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持续深化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路径,持续夯实思想政治工作育人根基。
创新育人工作方法
体现胜任力的温度
学院积极探寻“浸润式”思政教育新路径,要求辅导员以生为本、勇于创新,尤其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影响力,以高尚的人格魅力、真诚的暖心服务和高效的办事效率赢得学生的认同与尊重,体现辅导员“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岗位胜任力。一是坚持一线工作法。学院辅导员坚守育人初心,常态化深入学生群体,面对面倾听学生声音,点对点了解学生问题,解决学生实际困难,把学生对工作的满意度作为工作质效的评判标准。二是打造工作前移新平台。学院把辅导员创新工作站建到学生公寓,构建师生可随时交流、沟通的平台,实现辅导员工作阵地前移。既缩短了师生交流的空间距离,又让学生感受到辅导员即时在线感。三是推行定期走访学生制度。全体辅导员坚持每周下午走访学生宿舍,开展拉家常式交流,了解学生思想状况,掌握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赋予思政工作润心的温暖,提升学生的获得感与满意度。
强化科研赋能育人
拓展胜任力的深度
学院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统筹推进思政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提升辅导员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用科研理论指导学生工作实践,拓展辅导员胜任力的深度。一是坚持结对帮扶的优良科研传统。坚持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度,由高职称辅导员担任低职称辅导员的科研导师,在课题申报、论文发表、专著撰写等方面给予悉心指导,迅速打开低职称辅导员的学术思维,使其提升学术能力,积累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的标志性成果,激发自我提升的内驱动力。二是坚持抱团科研的聚能行动。辅导员相互鼓励申报科研项目,凝聚力量,抱团申报,共享成果,形成良好的学术自觉和浓厚的学术氛围。三是研学AI(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工作。学院将辅导员学习、应用AI技术成效列入年度绩效考核内容,鼓励辅导员掌握AI技术,推动工作提质增效,引导辅导员开展AI技术的基础应用和前沿理论研究,强化个人现代信息素养,助推职业生涯持续进步发展。
推进多维社会实践
彰显胜任力的厚度
学院把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纳入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工程,促进辅导员社会实践的制度化、科学化,强化实践育人功能。一是增强辅导员指导“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学院要求辅导员全过程参与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做好前期规划、动态监控、后期总结等工作,引领学生培养社会实践能力。二是支持辅导员深入基层进行实践锻炼。学院鼓励辅导员深入基层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并支持辅导员利用寒暑假、周末等时间到企业挂职实践,掌握企业的人才需求、文化特质、管理内涵等知识,反哺育人工作,缩短学生社会化进程时间,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三是大力推行“双师型”辅导员培育工程。学院支持辅导员利用专项经费报考职业资格证书,对取得“双师型”资格的辅导员给予绩效奖励,引导辅导员系统掌握相关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全体辅导员均考取心理健康指导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或其他职业资格证书,进一步提升辅导员教书育人的能力。
(林漫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