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四链”之力 促产教融合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构建“党建+产业链”双向赋能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5-05-22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5月22日08版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积极落实党建联建行动计划,紧扣“新双高”建设目标,创新构建“党建+产业链”协同机制,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将人才育在产业链上、将成果转化在产业链上,形成“组织链贯通、人才链支撑、教育链对接、治理链保障”的“四链”融合新格局,为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探索出双向赋能新路径。

以组织链贯通产业链

筑牢产教融合“红色堡垒”

学校党委将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学校“新双高”建设目标有机结合,致力于将基层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切实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链的发展优势。

实施“红色引擎”工程。学校党委创新实施“红色引擎”工程,引导各党总支与产业链党组织联建共建。一年来,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党总支积极发挥引领作用,联合江宁大学城7所高校的艺术学院与江宁区10个街道党委,共同合作建立“‘艺心’向党”党建工作联盟;文化旅游学院党总支参加南京旅游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党建联盟;物联网与智能工程学院党总支与南京市白下高新区签订党建共建协议,共建秦淮区物联网产业链党建联盟。目前,学校各党总支累计与8个区域产业集群建立深度联建机制,形成“校地、校企党组织联席议事、资源共享、项目共推”的治理体系。通过将智能商务、智慧物流等八大专业群建在产业链上,组建由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领衔的跨境电商技术攻关党支部,近3年累计推动校企联合申报省级以上产教融合项目35项。与苏宁易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新零售数字化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教育部门协同创新中心。

创新党建联建机制。学校党委积极创新组织工作机制,建立“四联四促”工作法,推进“党组织联建促资源整合、党员联育促能力提升、项目联推促技术突破、成果联享促效益倍增”。商贸流通系教师党支部与南京空港物流园共建智能仓储联合党支部,依托江苏省流通现代化传感网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技术优势,通过“主题党日+技术攻关”模式,成功研发“AGV(自动导向车)机器人调度系统”,使园区分拣效率大幅提升40%,人工成本下降35%,这种“把党支部建在项目上”的实践,让党建与业务实现同频共振。产教融合基金会联合党支部依托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集聚优势,通过产业链党组织协调,整合区域内3家科研院所、36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设备资源,共建省级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1个,设备利用率提升超60%。

提升科技服务质效。学校党委创新实施“科技副总”派驻机制,选派5名具有博士学位的党员教师担任链上企业技术顾问,联合开展“揭榜挂帅”技术攻关。一年来,完成横向课题84项,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200万元,助力南京某智能制造企业攻克“工业机器人视觉定位”关键技术,使产品良品率提升23%,有效提高了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通过“企业出题—师生解题—成果落地”的闭环机制,既破解了企业技术瓶颈,又转化出32个教学案例,实现教学改革与产业升级双赢。

以人才链服务创新链

激活校企协同“双向动能”

学校党委发挥高素质科研人才集聚优势,以“党建链”赋能创新链,通过将党员聚在链上、让服务沉在链上,切实将学校党组织的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链的发展优势。

师资队伍双向互通。学校党委依托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建设,构建“双师双聘”人才互通机制。在健康学院与上海九如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九如老龄产业学院,数字商务学院与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苏宁物流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邮政快递物流产业学院中,40%的专业教师具备企业任职经历,企业工程师承担32%的实践课程教学,形成“身份双向互认、资源双向互嵌”的混编教学团队,实现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通过“教师企业实践学分银行”制度,要求专业教师每5年累计企业实践时长不低于12个月,促使教师不断提升实践能力。近3年,培育江苏省技术能手16人,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奖项3项。

开展科研联合攻关。学校各级党组织推动党员教师服务链上企业,依托全国现代服务业产教融合试验区及新零售数字化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市现代服务业产教联合体、江苏省流通现代化传感网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技术研发中心,聚焦数字经济领域开展有组织科研。一年来,校企联合开发智能供应链管理系统等6项核心技术,获得授权专利37项。

创新协同育人模式。学校党委对标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构建了“三元四阶”协同育人模式。各二级学院以产业链党组织牵线搭桥,实施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确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市场需求。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共管培养质量,实施“标准筑基—跨界协同—双标对接—真岗实练”“四阶技能人才能力链”训练工程,逐步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例如,数字商务学院通过南京现代服务业党建联盟合作机制,与南京新街口百货公司共建的新零售实践教学基地中,企业党员技术骨干与学校教师联合开发AR虚拟试衣系统教学模块,将前沿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学生团队在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金奖,充分展示了学校协同育人模式的成效。近3年,累计培养企业“准员工”1200余名,其中,32%的毕业生入职一年内晋升为门店主管,形成“入学即入职、毕业即成才”良好高技能人才培养口碑。

以教育链对接需求链

构建共生共荣育人生态

学校通过产业链党组织协调,实现每个专业群对接一个头部企业,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新需求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改革,将学校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际效能。

推动课程体系重构。学校建立专业设置对接产业目录、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流程的“三对接”教学改革机制,以加强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队伍建设为牵引,引导广大党员教师联合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企业岗位能力标准图谱。将380个真实企业项目嵌入课程,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企业实际运营,开展“店长订单班”“直播营销特训营”等定制化培养,建成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36个,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2024届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企业满意度连续3年保持在98%以上。

实施“双场景”教学。学校实施“双导师+双场景”育人改革,学校各产业链党组织邀请链上企业党员工程师担任职业导师,为学生提供实际工作中的指导和建议。学校党员教师担任学业导师,负责学生的理论知识教学和学业规划。在真实工作场景和虚拟仿真场景中开展项目化教学,联合链上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29个。目前,学校从产业链党组织联盟中邀请69名企业工程师担任职业导师,开发项目化教学案例87个,安排实习学生赴链上企业实习实训1370人次。通过“双场景”教学,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逐步形成“做中学、学中创”的育人新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开展质量评价改革。学校建立“岗位胜任力雷达图”评价体系,联合江苏省工商业联合会开发12个岗位能力模型,将企业绩效考核指标转化为教学评价标准。通过这一评价体系,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能力和素质。2024届毕业生中,87%的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就达到企业初级技术岗位要求,岗位适应期缩短6个月。该体系被纳入《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为其他职业院校的质量评价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以治理链激活贡献链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学校通过优化产教融合合作机制,推动治理体系创新,将高校党组织的技术优势转化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优势。

优化高质量考核体系。学校构建“五维评价”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将人才培养适配度、技术研发贡献度、成果转化有效率、社会服务覆盖度、党建融合创新度纳入考核指标,产业链党组织建设是党建融合创新度的重要考核点之一。产业链党组织制定了《校企党组织共建责任清单》,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联合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问题共研、项目共担、成果共享”评价机制。通过发挥党建融合创新度的“指挥棒”作用,近3年,校企合作项目年均增长37%,技术成果转化效益提升58%,有效促进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推动服务数字化转型。学校与江苏省工商业联合会共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中心,组织党员教师开展“技术巡诊”专项行动。2024年,累计服务产业链党建联盟合作企业102家,完成数字化改造方案46个,帮助企业提升数字化水平,推动相关企业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22%,形成“党建搭台、产业唱戏、多方共赢”的示范效应。通过服务数字化转型,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也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

深化校地协同发展。学校把产业链党组织建设与产教融合建设有机结合,在学校参与建设的全国智慧康养产教融合共同体、全国数字商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南京市现代服务业产教联合体中组建临时党支部。通过临时党支部调研企业“技术需求”、产业链党委“派单”、高校党员教师“接单”机制,聚力攻坚链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卡脖子”问题,推动“链有所需、我有所帮”“企有所呼、我有所应”,为链上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助力链上企业转型升级,实现校地协同发展。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构建“党建+产业链”双向赋能新模式,实现了组织链、人才链、教育链、治理链的深度融合,为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经验。未来,学校将继续改革创新,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张卫民 李瑾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