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职校学子返乡实践记
发布时间:2025-05-10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5月10日01版
2025年春天,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田思佳、杨城、刘飞回到家乡重庆酉阳、秀山。在青山绿水间,三个年轻人带着所学专业知识,与家乡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返乡首周,三人走访了酉阳、秀山的多个村寨,深入调研当地非遗文化现状。“西兰卡普是咱土家族特有的织锦,被誉为‘纸上非遗’。”在酉州古城的西兰卡普工坊,负责人田果本来很自豪,但转头望见积压的产品,他的神色突然黯淡下来:“西兰卡普制作工艺复杂,耗时长,年轻人不喜欢学,真担心这传承了1500多年的手艺断在我们这代人手里。”
在秀山县龙凤花烛工坊,传承人陈建友的话更让人揪心:“我从16岁开始学艺,30多年一直在传承和改进,可是手工技艺繁杂且利润微薄,年轻人不喜欢学,甚至用的人也越来越少。”
随着调研的深入,三名学生对问题有了越来越清晰的理解:西兰卡普、龙凤花烛、摆手舞等传统文化与技艺,在年轻人眼中似乎已变得“过时”。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三人决定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数字技能,为家乡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向非遗传承人学习技艺,和寨子的老年人一起干农活、拉家常,帮乡村教师打造特色课堂……他们频繁走访、调研,用镜头捕捉家乡美好瞬间,并制作成短视频在网上播出。
“我手里这支花烛不仅参加过文博会,还在法国卢浮宫亮相过。咱们一起来看看它的制作过程吧……”田思佳在直播间里介绍“龙凤花烛”文化内涵,详细讲解西兰卡普的制作流程。
“呜——”随着手机播放的火车汽笛声,教室里爆发出一阵欢呼声。刘飞走进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思源实验中学,给孩子们讲述铁路发展给山区带来的变化,在孩子们心里种下热爱家乡和憧憬未来的种子。
回校后,杨城在本校社会实践讲堂上展示三人团队拍摄的短视频。古老的土家吊脚楼、热闹的摆手舞,承载着土家族历史与记忆的传统手工艺,一一呈现在同学们眼前。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阵阵惊叹和掌声,也开始思考自己如何投身家乡建设。
“我们打算与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合作,共同制作一系列基础材料包,并录制入门级制作课程。我们的目标是激发更多人从关注到热爱,最终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来,助力乡村振兴。”谈及未来,学生们充满信心。
(记者 周洪松 通讯员 牛春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