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聚焦四点发力,探索国际化办学路径


发布时间:2025-05-06 浏览量: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响应新时代对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新要求,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探索过程中,找准合作办学切入点、聚焦“留学青职”关键点、把握标准输出突破点、紧抓职教出海落脚点,多措并举,不断拓展国际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化办学水平。

一、找准合作办学切入点,汇优海外资源入国门

学校坚持“开门办学、为我所用”,本着“引进—嫁接—本土化—创新发展”的原则,积极引进国外优质资源,实现中外合作办学从“有质量”走向“高质量”的跨越发展。

一是聚焦国际化人才培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活力。学校积极引进美国、新加坡、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先进经验,联合企业共同培养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掌握世界前沿技术与技能的国际化人才。目前,与新西兰国立中部理工学院共同举办的旅游管理专业合作办学项目已连续招生16届,培养输送国际化旅游管理人才400余名,实现海外留学33人。2023年,该合作办学项目获山东省中外合作办学示范项目建设立项。2021年,经山东省政府批准,与德国比勒费尔德中等企业应用技术大学合作设立国内首批高职层次非独立法人中德合作办学机构——“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青德学院”。2022年,青德学院实现首批招生,共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加工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3个专业,3年报到率均超过90%,目前在校生658人。3年来德语教学成效显著,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德语演讲大赛中屡获佳绩。

二是搭建职教交流平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合力。作为中新合作“排头兵”,先后10次主办“中国-新西兰高等职业教育研讨会”。2018年,在新西兰国际教育推广局与中国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的支持下,中新职业教育示范项目教师培训基地落户我校。2023年,受邀参与筹备中国-新西兰职业教育发展联盟,并将牵头旅游与泛服务业分委会建设,目前正按计划开展分委会成立筹备工作。2024年,牵头成立山东省职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联盟,共同打造省域范围内共享资源,共促合作,共育人才的优质平台。

三是提升师资队伍能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学校注重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来培训-走出去体验-拿回来实践的培养模式,打造了一支精专业、通外语、懂时事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发挥海外优秀专家、学者的智力资源优势,先后从美国、德国、加拿大、新西兰、日本等国家和台湾地区聘请90余位海内外专家、学者来院工作、讲学,建立16个专家工作室。内培外训提升教学团队质量,国际合作项目联合培养教师65人。具有海外研修、访学经历的教师比例达到50%,接受国家外专局专项培训资助近140万元。7名教师取得新西兰高校任教资格。11名教师受聘到国外高校及海外组织机构任职。

二、聚焦“留学青职”关键点,打通国际学生成长路

青职院突出高职教育对外汉语的教学特色,创立“课堂教学+企业实训+文化体验”的职业汉语教育模式,截至目前,累计接收培养来自美国、加拿大、荷兰、法国、韩国、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塔吉克斯坦、孟加拉国、菲律宾等国际学生2000余名。

一是聚焦“汉语+技能”培养。除开设《基础汉语》《文化讲座》等主课程以外,另设多门使用中英文双语授课的“微课程”,包括《茶艺》《跨文化沟通》等,重在国际学生的“汉语交际水平提升”和“通用技能培养”。

二是聚焦中国文化体验。主要采取景点参观、中国家庭入住体验、中国文化知识竞赛多种形式,重在“生存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体验”。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国际学生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组织国际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帮助国际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

三是聚焦教学质量保障。学校充分考虑国际学生在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建立国际学生入学前教育、专门项目教师管理和定期交流学习体会制度,确保国际学生快速融入校园环境。专业教师适当调整国际学生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不断完善国际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保证课堂教学内容的适配性和针对性。

三、把握标准输出突破点,驱动职教理念出国门

学校坚持“引进”“输出”并举理念,以标准为引领,系统谋划职教输出工作,通过参与标准开发、制定和输出等,探索提升世界职教影响力与话语权路径,先后开发被外方认可使用的国际化课程、专业标准25门,成效明显。

一是凭合作办学之基,筑职业标准输出之墙。依托中新合作办学项目,吸收新方课程层级体系的精髓,引进优质课程、升级本校课程、开发新课程,其中《旅游酒店基本素质与核心技能》等课程标准获得新西兰、芬兰和阿联酋等国认可使用。

二是借职教项目之力,拓职业标准输出之路。精准对接非洲职业教育需求与产业发展需求,聚焦境外办学专业内涵建设,在加蓬开展职教活动期间,我校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团队结合加蓬当地需求开发的《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教学标准获得了加蓬NKOK国际多领域职业培训和教育中心的国际认证。

三是依优势专业之势,扬职业标准输出之帆。依托应用化工技术、旅游管理、电子商务等优势专业,坚持优化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本土化建设,开发《化工原理》《药物制剂技术》《跨境电子商务推广》等课程标准在国(境)外组织机构应用。

四、紧抓职教出海落脚点,促进产能合作沿线行

产业发展到哪里,职业教育就服务到哪里。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主动对接职业教育援外培训,从标准输出、人才培养、师资培育等多领域开展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取得亮眼成绩。

一是高标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积极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计划扎根落地,自2021年牵手中航国际成套设备有限公司以来,先后委派2名教师赴加蓬承担“加蓬新建三所职业教育中心项目”师资培训任务,得到合作企业和加蓬共和国劳动和职业培训部高度认可;承接“科特迪瓦师资培训”项目,为13名科特迪瓦学员开展为期4个月的专业培训;派遣1名教师赴肯尼亚蒙巴萨和内罗毕的当地职业技术学校从事当地职业院校教师机电一体化技能提升培训服务,为肯尼亚33名机电专业教师开展了为期34天的培训,期间开发了英文版项目教学工作页,传授了行动导向教学理念。

二是高水平开发“中文+职业技能”资源。近年来,学校尝试通过“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模式“走出去”,申报“中文+环境检测技术(初级)(英语版)”项目获批教育部语合中心首批“中文+职业技能”教学资源建设项目立项。2023年开发“中文+职业技能”系列教材《环境监测技术汉语(初级篇)》1册。同时,按照省厅统筹和北方矿业集团要求开发非洲员工受限空间安全培训课程包,为北方矿业海外员工进行受限空间安全培训。

三是高标准打造海外人才培养基地。基于广泛的国际合作平台和丰富的企业资源,学校把握省厅海外班·墨学院建设计划的“时”与“势”,继2024年5月与赛轮集团举行签约仪式后,跟随其产业布局在柬埔寨、越南、印尼挂牌成立海外班·墨学院。8月,派遣2名教师赴越南为越南-班·墨学院(赛轮集团)揭牌并为当地员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11月,校长邢广陆带队赴印尼、柬埔寨为柬埔寨-班·墨学院(赛轮集团)、印度尼西亚-班·墨学院(赛轮集团)揭牌,并为250余名当地师生作文化和专业讲座。2025年4月,学校开展印度尼西亚-班·墨学院(赛轮集团)首期汉语培训项目,此次项目实施得到了印尼官方媒体的广泛关注,印尼工业部的Instagram账号以“汉语班开课!”为题进行了报道,印尼媒体Star和Jogja均对此项目进行了宣传。

未来,学校将依托与海尔集团、海信集团、赛轮集团等龙头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聚焦企业“走出去”需求,精心组织设计国际化职业教育标准、资源和装备,校企联合打造海外“班·墨学院”新标杆,做让企业满意、社会认可、党委政府放心的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