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深耕双创教育 赋能乡村振兴希望之路


发布时间:2025-04-30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青年报》2025年04月30日06版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历史底蕴深厚,自1964年建校以来,已发展成为一所实力雄厚的高等职业院校。凭借多年的不懈努力,学校在职业教育领域成果斐然,先后获批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一校一品”示范基地、全国水利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进入新时代,学校针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这一发展大势,尤其是对于乡村振兴而言,“双创”更是为解决乡村发展难题、实现产业升级和人才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为此,学校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口,深度融入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6月研制印发《双创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改革实施方案》,开展《基于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证研究》等3个市级重点课题研究,在人才培养、产业扶持等多方面精准发力,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双创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之路,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创新人才培育:打造乡村振兴中坚力量

学校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检验并进,精心构建了“1+1+1”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目标引领—实践支撑—评价驱动”的闭环双创育训模式,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

找准一个贯穿始终的目标定位。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振兴学院联盟,开展乡村调研,明确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始终将思政铸魂作为乡创人才培养的目标,始终聚焦“守乡魂、明乡知、聚乡力、能乡创”的双创人才定位,在校内开设“乡土认知”入学教育、乡情大讲堂、乡创沙龙、江河学堂和田间课堂,厚植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增强学生知农爱农浓厚情感。

构建一个纵横联动的育人矩阵体系。纵向以“理论学习、虚拟训练、作品设计、项目孵化、产品输出”为主要形式,以“普识-提质-强技-创新-应用”为能力主线,构筑“五阶”目标体系:一阶开设《创新思维》等课程,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选拔进阶;二阶校企共同开发双创模拟系统,利用“青创桥”双创训练营等提升学生双创素质,通过“模拟训练”考核进阶;三阶开展乡村调研的社会实践,设计面向乡村的双创作品,学生通过“作品设计”考核进阶;四阶依托校企共建双创孵化基地,开展双创项目孵化,学生通过 “实战竞赛”考核进阶:五阶依托双创“一站式”服务平台,帮扶学生创企,以“企业效益”评估结业。横向以“课程-政府-平台”为载体,做到“三个融入”:课程融入,开发了《乡村振兴政策解读》等12门课程,形成以启蒙、夯基、提升、拓展的特色课程体系;政府融入,依托与彭水县鞍子镇等地方政府共建5个乡村振兴学院,实施在地化乡创人才培养;平台融入,打造“政行企校村”五维协同平台,助力学生开展技术下乡、项目进村、成果下田、订单到户、产品进城,打通涉农项目落地“最后一公里”。

构建一个双向驱动的双环循证评价模型。一体开发基于大数据“监测-预警-反馈-改进”的双创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乡村振兴成效的循证评价系统,开展双环循证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循证:设置课程覆盖率、进阶率、创企率等15项指标,结合CIPP模型动态追踪学生成长全周期;乡村振兴成效循证:围绕“五大振兴”构建指标,重点监测乡村振兴的产业增长率、人才回流率等数据,验证双创教育贡献度。利用大数据与智能技术优化评价手段,迭代优化评价体系,形成“数据驱动-动态反馈-持续优化”的迭代升级机制和效果验证闭环。

多元平台搭建:搭建乡村振兴坚实桥梁

“四位一体”,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综合体。学校以育人功能为核心,打造集“思想引领、创业教育、创业训练、创业体验、项目孵化、创业服务”于一体的育人平台。在思想引领方面,将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定期开展组织生活和主题党日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在创业体验方面,学校专门为学生设立创意作品、闲置物品交易平台,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实战经验。在项目孵化方面,学校为每个创业企业提供免费场地,设立项目专项基金,配备网络、商务洽谈室等设施,助力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在创业服务方面,学校设置一站式服务平台,为创业企业提供业务代办、政策咨询、融资指导、市场开发与风险管控等全方位服务。

平台驱动,助力乡村产业创新发展。学校依托“六位一体”的育人平台,积极推动与乡村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在农产品电商领域,学生借助平台资源,搭建线上销售渠道,帮助乡村农户拓宽农产品销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在乡村旅游开发方面,学生深入挖掘乡村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设计特色旅游线路和产品,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农业科技服务项目中,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为农户提供种植、养殖技术指导,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这些项目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更推动了乡村产业的创新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产业赋能,激发内生发展潜力。学院把产业发展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既扶持产业发展、也支援产品销售。结合帮扶地区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发挥智能团人才库作用,为产业制定长远规划,引进企业和合作项目,壮大地方特色产业。针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地区商贸流通相对薄弱的实际,学校采取消费扶贫、发展农村电商等方式,拉动农副产品销售。

实施精准帮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学校创新实施“全+动”模式,全方位助力乡村。在“全+”构建帮扶大格局方面,全员参与,领导带头,18个部门和7个二级学院协同,教职工购买农副产品,专家提供技术支持,学生参与“三下乡”;全要素投入,提供人才、资金、技术等支持,在招生就业、学生资助等方面向帮扶地区倾斜,开展各类培训;全方位帮扶,围绕党建、经济、人才等方面发力,对贫困学生和家庭精准施策,实现“教育一人、带动一家,就业一人、稳定一户”。

在“+动”助推帮扶精准化方面,领导推动,成立领导小组,学院党政专题研究,院领导带队调研;干部发动,选派干部驻村,激发当地内生动力;项目带动,实施多个帮扶项目,改善基础设施,发展地方产业;消费拉动,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消费帮扶,2018年以来购买农副产品110万元;技术驱动,发挥专业优势,完成科技项目,成果获市领导批示,为地方水利建设提供支持;智力联动,专家教授开展培训,支持地方职业教育;下乡鼓动,组织“三下乡”团队,开展政策宣传、扶贫助困等活动,解决群众问题;创业牵动,打造多个成功创业项目,如“巴山老坛”“苗妹香香”等,带动大量农户增收;就业牵动,优先招收困难地区学生,建立帮扶机制,为特殊群体毕业生发放求职创业补贴,帮助实现就业。

电商创新,打通乡村发展电商渠道。学校构建“地、云、人”三网协同农村电商新模式。首先,做深“融合”建地网,通过走访调研,在城口县北屏乡太平社区建立首个村级电商站点,截至2024年8月,已建成12个村级站点,形成“县-镇-村”三级站点地网辐射体系,受益农户300余户,实现“家门口卖货”,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做实“支撑”建云网,学校在直播平台、电商人才、品牌打造三方面提供强力支撑。强化平台建设,联合城口县新业态电商直播商会在村级站点因地制宜建设乡村直播间,通过大数据赋能,对接城口县电子商务大数据平台,精准分析销售数据,引导农户种植市场需求大的农副产品。提升人才质量,发动村干部、乡贤、返校大学生化身助农主播,开展线上线下培训,建成专业直播团队。在抖音、微信视频号、小红书、快手等平台孵化助农直播号,构建全媒体销售矩阵,打造特色助农IP。做好“连结”建人网,学院师生团队利用村镇基层干部的微信、抖音等朋友圈,构建“内容-分享-销售”的三级递进人网裂变销售体系。设计优质宣传内容,基层干部在朋友圈发布,吸引消费者购买,师生团队提供售后物流、咨询等服务。通过这种方式,已组织38名基层干部、返乡大学生帮助50余农户带货,累计带货金额达80余万元。

显著成效:砥砺前行,结出乡村振兴累累硕果

就业创业成绩斐然,激发乡村发展活力。通过双创教育的深入开展,学校在就业创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多年超过96%,专业相关度达80%,就业质量位居全市前列。众多毕业生凭借在学院所学的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回到乡村开展创业活动,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他们创办的企业涵盖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业科技服务等多个领域,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带动了当地农户增收致富。

竞赛成绩名列前茅,彰显创新教育实力。在创新创业大赛中,学生表现出色,成绩逐年提升。2016年至2024年,学生参加创新大赛总荣获奖项279项,其中国家级奖项27项,市级奖项252项。2018年,学校“行车应急宝”“巴山老坛”两个项目获得第四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铜奖、全市金奖,“巴山老坛”还获得“精准扶贫奖”;“鹰眼”汽车全方位夜视雷达系统、“安达”行驶汽车轮胎自动充气控制装置两个项目获得“挑战杯”创业大赛全市金奖,全国二等奖。

乡村经济蓬勃发展,产业项目成效显著。学校通过开展双创教育,积极推动创业项目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学生创办的企业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巴山老坛”带动了600余户农户种植;“苗妹香香”年营业收入6200万元,带动了2县2镇18村700余户农户脱贫增收;“小城故事”品牌成为城口县最大电商运营平台之一,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等地;“黔椒香”协议农户种植面积达2134亩。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促进了乡村产业兴旺,推动了地方经济的蓬勃发展。

合作单位成果显著,促进乡村全面进步。学院的帮扶与合作有力推动了合作单位的发展。开州区紫水乡获评“重庆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城口县咸宜镇获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先进集体”,咸宜村获评“重庆市绿色示范村”;永川区卫星湖街道南华村入选重庆市第四批美丽宜居乡村,石龟寺村入选重庆市第三批乡村治理示范村;彭水县鞍子镇凭借特色农业和民族文化融合发展,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四川宜宾高场镇清华村获评“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湖南邵阳龙溪铺镇龙溪铺社区入选“湖南省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这些成果涵盖产业振兴、文化保护、生态宜居及基层治理等多个领域,为乡村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民生帮扶扎实推进,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学校把办好民生实事作为重点来抓,突出民生帮扶,增强保障能力。建立帮扶地区毕业生就业台账,实施分类管理,重点对帮扶地区的毕业生给予人文关怀,尤其对具备创业素养、返乡创业意愿强烈的大学生采取“一对一”帮扶模式,助力返乡大学生成功创业。通过他们的努力奋斗,带动家乡产业经济发展,帮助更多农民走向共同致富的道路。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展双创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与分层教育体系培育人才,打造多元平台推动乡村产业创新,实施精准帮扶并创新电商模式助力乡村发展,成果显著。未来,学校将继续秉持“双创”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乡村振兴培育更多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推动乡村产业持续升级,促进乡村全面发展。

(信息来源: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