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职院:把工位搬进教室,让课堂落在园区
发布时间:2025-04-21 信息来源: 《科技日报》2025年04月18日06版
将产业园建在校园里,将校园建到产业园里,这种“双园模式”将教学、产业深度捆绑起来。这是济宁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济宁职院”)正在探索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日前,科技日报记者在该校采访时了解到,济宁职院依托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引进100个产业项目和50名腾讯工程师,与济宁土发集团联合成立腾讯云数字技术产业学院。该学院除了在济宁职院校内成立了“校中园”——腾讯北方数字项目交付基地,还在校外济宁融发产业园内建设了“园中校”——腾讯云·融发数字经济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双园模式”使校园与产业园区的资源得到整合,能够让学生从理论学习、实训实践、实战历练三个层面得到成长。
训练实战“无缝衔接”
日前,记者走进位于济宁职院校内的腾讯北方数字项目交付基地,发现基地内各个房间外墙上都有如智慧农业、智慧文旅、智慧工厂项目组等字样的独特标识。房间内,胸前别着“项目+姓名”字样铭牌的工作人员正在认真工作。
这些工作人员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济宁职院的学生。他们在进入腾讯北方数字项目交付基地后便被划分到各个项目组,接受实战历练。
济宁职院电子信息工程系2023级学生刘明洋参与了智慧农业项目。刘明洋告诉记者,他已在基地实训超过3个月。其间,他跟随团队完成了4个项目。他说:“我们做的是项目研发实施部分,老师就是我们的项目经理。”
济宁职院的合作伙伴,腾讯北方数字项目交付基地的运营者之一,山东融发数字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晴晴对“双园模式”深有感触。“我们做产业园区,吸引数百家企业入驻,但数字人才怎么来?是济宁职院给我们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人才供应。”她说,“双园模式”能为院校人才培养提供真实的产业实训环境。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
在“校中园”和“园中校”之间奔波了近两年之后,济宁职院电子信息工程系2023级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张恒睿完成了从“学生小白”到“职场能手”的转变。
张恒睿告诉记者,在腾讯云数字技术产业学院的专业实训中,他第一次接触到数字孪生技术。尽管对此陌生,但随着项目推进,他摸出了门道。之后,他又参与了展厅创建数字孪生模型、“开封数孪”项目等工作。
“校中园”和“园中校”的分工不同。济宁职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中国说,在“校中园”里,企业将派产业导师讲授专业核心课、实训课程;在“园中校”里,由企业项目导师带领学生,借助企业当前的最新设备和技术,在项目中学习实战技能。“双园模式”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实现本地化就业。
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在产业实训过程中,上述基地配备了数字孪生、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大模型等技术方向的前沿技术平台,并由一线产业工程师担任教师。“除前沿技术教授外,我们还将腾讯及其生态体系内数千个实际交付的数字项目作为案例,让学生进行模拟实践,提升他们的实战经验。”王晴晴说,待项目交付完成后,他们将根据学生所处的项目岗位类型给予相应补贴,以资鼓励。
孙萌是济宁职院软件技术专业的辅导员,她对“双园模式”下学生的成长感触颇深。“实训期间,学生深度参与了‘高并发场景优化’‘分布式系统集成’等企业级项目开发。”孙萌说,从最初的技能生疏,到后期能够独立完成模块开发,学生们解决问题的效率显著提高,同时,他们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也有效提升。多人协作完成的“开封数栾”项目获得了企业导师的高度评价。
孙萌说,她深刻感受到,在“双园模式”的托举下,学生们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创造者”,实现了知识体系与职业能力的双重提升。
“每年,我们学校有600名学生参与到‘双园’的实训中。”济宁职院电子信息工程系副主任王秀芳说,大多数学生选择留在济宁,为地方发展作出贡献。
(记者:王延斌 ;通讯员:佀传周、齐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