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校一体、实体运行、多方共建
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模式
发布时间:2025-03-07
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持续增大、技术发展迅速,是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的缩影,是新一代“高精尖”技术的代表,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典型领域。我国连续11年成为全球最大机器人市场,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新的机遇持续凸显。成都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已具备涵盖机器视觉、软件算法、核心零部件、机器人本体、系统集成等完整产业链,机器人产业基础良好。为加快促进成都市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服务新质生产力,成都市成立了成都机器人产教联合体,有效解决产业生态上下游协同不紧密、资源整合不系统、成果转化不充足、产教融合不深入的问题,提高产教联动强度、技术研发力度、成果转化准度和技能人才供给精度。进一步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新质生产力突破。
政府高位统筹,政策支持托举联合体
成都市高度重视联合体建设工作,将成都市机器人产教联合体纳入《2024年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工作体系方案》专班推进。市教育局、经信局、科技局、财政局四部门联合立项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划拨专项经费支持联合体运营。成华区将联合体建设纳入重点工作,成立由区委常委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推进联合体建设。强化联合体建设投入力度,打造占地5000平米的成都机器人创新中心,作为实体化运营平台,开展联合体运行服务。制订《关于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政策,支持联合体发展。成都市机器人产业园、成化区教育局均将成都市机器人产教联合体纳入年度工作要点。
多方共建组织,法人治理赋能实体化
园区、企业、学校共同成立联合体实体化运营主体,在法人治理、资金保障、人才培养、绩效评价及监管等方面构建协同高效、开放共享的运行体系,创新“一体统筹、三元协同、多方联动”运行机制,形成多元主体叠加利益共同体。成立联合体理事会,定期召开理事会议,讨论审议联合体重点工作,出台《成都市机器人产教联合体财务管理办法》《成都市机器人产教联合体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制度(试行)》等24项制度,确保联合体的稳定性和运营效率。
平台协同发力,资源共享激活共同体
充分发挥联合体成员特色与优势,整合现有资源,建设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对接机器人产业“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结合“机器人安装与调试-机器人编程与调试-机器人系统集成”三级递进培养标准,运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开展专业、课程、教材、教学创新团队等建设。打造国内一流、西部领先的“机器人”培训示范基地。面向企业提供员工定制化培训,面向院校提供学生实验实训、就业实习、创业辅导,面向社会开展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等方向认证培训。推动联合体内知识、信息、技术等各类资源汇聚与流动,实现共建共创共享,激发创新力,增强运营活力。
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激发动能
汇集机器人联合体科技资源,构建机器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重点建设“一中心,三平台”,服务机器人产业科技成果孵化。以成都机器人创新中心为核心,建设包含应用体验、试验验证、智能制造评价等功能的应用创新平台,为企业提供“机器人+”应用创新服务;建设包含技术实验、工程研发等功能的技术创新平台,为高校和研发机构提供“机器人+”技术创新服务;建设包含科技成果转化和机器人产品中试验证等功能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中试研发服务平台,为校企研发团队和科研院所提供“人工智能+机器人”中试服务。汇聚联合体科研团队、关键技术开展技术攻坚,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校企对接供需,数字赋能就业高标准
围绕机器人产业供给侧和需求侧人才、技术、服务等方面供需对接需求,建设机器人联合体供需对接平台。开发AI就业服务终端,基于就业市场大数据分析,定期发布机器人产业人才需求报告、机器人产业链企业岗位需求、校企人才供需清单。定期组织联合体成员共赴省内的各地市州制造业企业交流,共享行业资讯,交换供需信息。联合体各类主体深度参与职业学校专业规划,推动工业机器人等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优化,有效推动中高职贯通培养、中高本衔接培养,实现学生高标准优质就业。
激发活力,提升联合体服务贡献度
联合体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功能、扩大产教融合效能,从人才供给、招商引资、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服务成都市机器人产业经济发展。联合体内毕业生成长为企业关键岗位现场工程师,承担新线陪产、随产出海等重要工作,服务国际高端装备制造,保障高素质产业人才供给。牵头“龙潭智造市州行”等供需对接活动,助力联合体成员获得大额市场订单、吸引企业落地园区,助力成都市“立园满园”行动高效推进。组织开展科研技术服务和科技协同攻关,成员共同申报人工智能领域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共建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市级中试研发服务平台,助推产业孵化新技术、新工艺,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联合体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度显著增强。
服务教育发展贡献度明显提升。联合体充分发挥学校主体作用、用好产业聚合优势,从人才培养、教育资源共享、教育研究引领等方面服务教育发展。“园-校-企”三元协同,创新构建“三阶递进、多元互嵌”人才培养路径,联合开展中国特色学徒制、现场工程师培养,高质量培养高技能人才。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教材、共建实训基地、共建产业学院,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推动校际教育协同发展。开发工业机器人人才培养标准、专业教学标准、技能等级认定标准,凝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果,面向川渝地区联合体、院校进行分享,得到充分肯定与广泛应用,引领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