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强化“融会贯通” 培养工匠人才


发布时间:2025-03-10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3月10日08版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围绕“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进行了战略部署。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根江阴、依托江阴、反哺江阴,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上下足功夫,强化“融会贯通”,通过双主体育人、一体化培养,培育地方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1、打造产教融合平台,构建“双长双带、双班双导”协同育人机制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紧跟产业新形势,在地方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深化“政校行企”合作,牵头建立了江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先进制造产教联合体、江阴高端装备制造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海澜产业学院、生态环境产业学院、人工智能应用产业学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现场工程师学院等省、市级重点产教融合平台。为发挥好各类载体的作用,推进实体化运作和资源集聚,有效进行人才培养,学校创造性地构建了“双长双带、双班双导”协同育人机制。每个平台均设有“双理事长”“双带头人”,也配备了“双班主任”“双导师”。

“双长双带”主要抓方向,发挥对产教融合平台的统筹领导职能,确保企业人才需求与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有机融合。校企双方的理事长分别由企业负责人与校级领导担任,必要时增设秘书长,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与学校二级院系负责人担任,统筹规划平台建设,完善制度体系与组织架构,协力保障平台的运行。校企双方的专业带头人则针对具体行业领域,带领校企混编、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进行“金专业”“金课程”“金教材”“金教师”“金基地”等“新基建”,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协同推进技术创新、科教融汇。

“双班双导”主要管落实,具体参与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入到学生成长各环节。在产教融合平台协同育人过程中,校企双方共同指派学生导师开展技能培养工作,均设有班主任共同推进学生管理。“双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包括进行一线技术指导、产业知识拓展和岗位综合能力的精细化培养,确保技术技能培养的质量。“双班主任”主要负责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包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进行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双班双导”真正体现了德技并修的要求,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的落细落实。

2、调整工学结合方案,推行“2+0.5+0.5”模式强化技能培养

2015年,学校与海澜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立项国家教育部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多年来,学校不断探索深化校企互嵌,致力于既保障好在校的教育教学,又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企业元素、参与企业实践。学校推行“2+0.5+0.5”模式的现代学徒制改革,即学生前两年在校进行系统理论学习与技能培养,随后半年深入企业进行“沉浸式”学习,最后半年进行岗位强化训练。学校的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面向2021级学生,开始尝试推行“2+0.5+0.5”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海鹏汽车产业学院,将“双长双带、双班双导”协同育人机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按照“2+0.5+0.5”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前两年主要在校内进行课程的集中学习,形成扎实的理论基础。实训环节主要依靠校内实训基地,采取“引企入校”的方式,建设“校中厂”,开发典型生产性实训项目,定期组织企业家、劳模工匠、技能大师、技艺传承人、优秀毕业生等进校园活动。而学生整个大三阶段均置身于企业的真实环境,接受岗位技能训练和企业文化熏陶,企业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技能熟练程度,向学生提出新的要求。

在“0.5+0.5”阶段,学生在企业先进行跟岗实习,再进行顶岗实习。前半年由企业开设课程,根据生产实际,对学生校内所学进行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考取企业所认可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是参与企业认证和技能评定。学生有了前半年的积累,后半年直接加入企业项目,切实承担岗位工作职责,进一步强化职业能力。学生在毕业时已提前认知和适应了工作岗位,等同于参加过岗前培训,在就业市场深受欢迎。“0.5+0.5”也带动专业教师全面深入企业,在指导学生实习时能更多接触一线实际工作,与一线工作人员开展技术交流,从而完善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

3、改革毕业考核方式,坚持实践导向优化学业成果评价

由于学生在大三阶段主要在企业进行实践,学校对毕业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强化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的考查。学校梳理并完善了毕业考核相关制度文件,包括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建设了综合实训项目库,特别是校企合作典型项目案例库,建设考工考级技能培训资源、企业实践岗课学训资源,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学校根据不同院系特点,以灵活多元的毕业考核方式替代毕业设计。例如,基于职业综合能力测试成绩,学生可以提供在企业完成的策划方案、产品设计、软件与专利成果,参加本专业职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取得的高级别奖项与作品等。2024年,机电工程系针对218名学生试点高级工技能等级证书替代毕业设计,完成了3个班级的三维CAD工程师、2个班级的PLC应用工程师和1个班级的汽车检测与维修师的培训和考证。电子信息工程系用学生考工考级获取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业机器人装调”等“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西门子小型自动化系统认证”等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作为毕业考核依据。

毕业考核方式的改革促进了学业评价方式的转变,学业评价方式由学校评价向企业评价转变。由企业导师、行业专家、考评员等评价学生毕业成果,将实际应用、可操作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作为主要评价指标。以实战为导向,激发校企联合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推动专业社团建设、“岗课赛证”融通、创新创业教育等工作,整体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4、关切学生优质就业,力促办学成果更好惠及地方

学校聚焦“产业—专业—就业”“就业—招生—培养”联动,努力构建全方位就业服务体系,让学生学有所成、业有所就。同时为地方输送更多优质人才,让办学成果惠及地方。作为江阴市属高职院校,学校坚持立足江阴、根植企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现代班组长”以上潜质的生产、经营、管理者。让校地携手精心培育的人才留下来,扎根这片热土,投身地方建设。

学校持续深化“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打通产业人才供给和需求链路。更广泛地与江阴优质企业合作,尽可能安排学生在江阴实习。学校通过实施中高职贯通培养、建设职业体验示范中心等,为学生留在江阴就业奠定基础。毕业生入职的江阴企业中,国企、央企占比近30%,民营企业占比近60%。

学校联合江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组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在招聘双选会、直播荐岗、“就业大讲堂”等活动中,提高本土企业的推介比例。开展城市文化宣传,通过“行走的思政课”、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江阴城市文化,努力增强毕业生对江阴城市及企业的认同感。2025年,江阴市出台了专科毕业生就业补贴政策和入住人才公寓政策,进一步提升了留在江阴就业的吸引力。

5、依托职业教育联盟,搭建职教一体化合作培养框架

2022年,学校牵头建立的江阴市职业教育联盟获批江苏省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学校不断深化“1所高职院校+3所中职学校+N家优质企业”的联盟集团化办学路径,探索纵向贯通培养方式。搭建了“3+3+3”(即“中职3年+高职3年+毕业后3年”)职教一体化合作培养框架,使中高职衔接与就业后培训有机结合,从现代学徒制过渡至企业新型学徒制,聚焦把握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9年关键期,助力学生成为现场工程师、高级技能人才以及“现代班组长”。

学校通过“中职3年+高职3年”合作培养,为毕业后3年的培养培训奠定基础。为每名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详细记录学生学业发展情况,为继续教育提供依据。搭建了“中职学校、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企业、学生、家长”五方沟通交流的平台,与毕业生保持联系,开展定期回访与评估。考虑到学生初入职场的3年对于职业生涯的塑造具有深远影响,学校延伸开展“高职3年+毕业后3年”合作培养,与企业续签合作协议。根据岗位需求和学生技能水平,共同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明确培训目标、内容和考核标准,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2025年,学校和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江南模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弘元光能(无锡)有限公司合作,在江苏省高职院校提前招生中开设现场工程师班,依托无锡市高校云计算与大数据现场工程师学院,推行工程师培养计划。制定双主体、一体化的人才共培方案,使学生在毕业时具备现场工程师潜质,经过入职3年的打磨,成长为合格的现场工程师。学校依托无锡市优质中高职办学联盟,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中高职“3+3”班为试点,与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合作,不仅在高职3年推行了“2+0.5+0.5”现代学徒制改革,还为毕业后3年定制了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积极打造“3+3+3”九年贯通培养模式。

多年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在产教融合上发力,使校企互嵌扎实紧密,在纵向贯通上用功,形成上联下拓的人才培养长链条,创造出具有学校特质、江阴地方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地方输送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走出了一条县域高职院校特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之路。

(张庆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