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职业学院:建立“3+3”数字化能力提升机制,助力教师全面成长
发布时间:2024-12-10
滨州职业学院以数字化作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变量,以教育部《教师数字素养》标准为框架,将数字化能力列为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内容,建设“培训-制作-应用”全链条黄河三角洲教学能力与素养提升培训基地,搭建“3+3”数字化能力提升机制,助力教师全面成长。
一、建标准,搭建“3+3”数字化能力提升机制
针对教师、管理人员、学生3类人员,分别开展3项数字化能力提升培养。教师开展现代化教学工具使用、信息化教学设计、课程资源开发培养;管理人员开展大数据思维、工具使用和数据决策培养;学生开展人工智能应用、网络安全防范、数字化学习方法的教育教学。聚焦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自我发展、数字素养等维度,从新进教师、青年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到教学名师发展成长各阶段,构建全生命周期的教师发展标准体系。依托校本大数据中心教师全量数据,多维度勾勒教师成长发展画像,助力教师梯级式发展。
图1“3+3”数字化能力提升机制
二、强业务,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一是开展定制化培训,帮助教师“站上讲台”“站好讲台”“站稳讲台”,逐步成长为名师名家。聚焦理念提升,开展师德师风、职教理念、数字素养等全员化培训;聚焦业务发展,组织教师参加国培省培,开展实践技能、信息化教学设计等专门化培训;聚焦学术成长,组织教师参加学历进修、访学研修、学术研讨等精准化培训。二是制定《青年教师“达标课堂”实施方案》,聘请专家指导623名教师设计项目化课程,做好课程标准、课程设计等教学文件编制,并对教师进行现场讲说课测评,重点关注教师教学任务的落实、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创新等,测评结果作为教师上课的基本依据。三是建立国家、省、校三级教学能力比赛机制,面向近五年新进教师开展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面向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开展教师教学比赛,遴选授课能力强的教师组成年龄老中青结合、职称高中低配合的备赛团队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大赛,逐步形成了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近年来教学比赛获国家级奖项3项,省级奖项55项。
图2 青年教师“达标课堂”
三、强应用,提升教师课程资源建设能力
出台《滨州职业学院课程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滨州职业学院在线开放课程管理办法》,充分调动教师教学资源建设的积极性。推动AI赋能课程建设,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全面提升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建设能力。一是建设教学资源库。建成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和护理2个国家专业群教学资源库,与其它职业院校合作共建海洋运输专业、生物技术、云计算等专业教学资源库,筹建健康管理、电厂化学与环保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婴幼儿托育和党务工作5个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课程和培训资源3万余条,惠及数十万名学生。二是建设新形态教材。在先进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养老托育等新兴领域,围绕真实工作岗位任务,建立知识图谱、技能题库。借助企业工作手册和岗位指导书,建成《现代能源化工分析技术》等新形态教材69种。探索开发配套的技术规范卡片、口袋书、实训操作连环画、虚拟仿真系统等新形态教学资源,建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化教学资源39298条、存储量达634GB。三是建设数字化融媒体教材。鼓励教师与高水平出版社合作,运用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生成式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术,加大对互动课件、数字人、虚拟仿真等资源开发,建成《工业互联网安全》等数字化融媒体教材15种。
图3 在线开发课程培训
四、抓保障,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一是坚持绩效导向,建立激励考核机制。强化教师以课程资源建设为重点的聘期管理考核,将课程建设成效纳入职称评聘指标,对高水平课程建设成果职称赋分上浮30%,畅通专任教师职称晋升的“绿色通道”。二是推进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建成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2个,“万人计划”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省级教学团队15个。三是以教育部“高水平人工智能建设试点项目”为载体,鼓励教师获取人工智能职业资格证书。四是打造教师数字化学习与研修共同体。以“数字化、智能化”为切入点,围绕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教学模式改革等方向开展相关研究,立项省级以上教研教改项目14项。
(供稿:现代教育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