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多课堂联动、多维度评价”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创新职业学校劳动教育体系典型案例
发布时间:2024-10-18
劳动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创新为驱动,重塑劳动教育体系,通过家校社的紧密协作、多课堂的有机融合以及多维度的综合评价,打造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模式。
一、家校社协同,构建劳动教育共同体
基于交叠影响域理论,学院构建“学校引领、家庭筑基、社会助力”的劳动教育共同体,充分发挥学校、家庭与社会三方的协同育人作用,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一是组建多元化劳动教育教研室。为深化劳动教育内涵,学院特设劳动教育教研室,并诚邀家长及社会贤达加入。教研室致力于共同探讨劳动教育的课程设计、教学策略及评估体系,明确“以劳立德、以劳启智、以劳健体、以劳审美”的教育目标,共同推动劳动教育人才培养。二是联合开发劳动实践课程体系。学院充分整合家庭、学校及社会三方的劳动实践教育资源,设计了一套涵盖“文明寝室、美丽校园、和谐家园、模范岗位、魅力城市”的课程内容体系,确保劳动教育紧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社会及未来岗位需求,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三是强化家长劳动教育能力培养。考虑部分家长的教育焦虑,学院通过家长学校,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明确家长的劳动教育责任和角色。学校邀请教育专家、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为家长提供系统的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深入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心理需求,掌握科学有效的劳动教育方法和技巧,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二、多课堂联动,激发劳动教育新活力
通过一二三课程联动,实现劳动教育从理实一体化认知到实践内化,再到社会服务的升华。一是“第一课堂”引领劳动教育核心阵地。在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中,巧妙融入劳动教育的思政元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在专业核心课与实习实训环节中,紧密结合岗位,开展劳动实践;通过专门的劳动实践课程,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常见劳动工具,增强体力、智力和创造力,培养完成一定劳动任务所需要的设计、操作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二是“第二课堂”丰富校内劳动教育实践。通过学生社团,在校内广泛开展劳动实践。如电器协会、计算机协会等,分别开展电器维修、电脑维护等实践活动;建筑类专业学生负责学校草坪养护、景观绿化;艺术类专业学生参与泸州本土非遗文化的传承与推广。三是“第三课堂”拓展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学院与共青团泸州市委合作,共同创立泸州青年志愿者学院,组织学生参与酒博会服务、文明城市建设等多种志愿服务活动和社会实践项目,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打造了“共筑温暖·画意未来”“非遗市集·传承万家”等10个“一院一品”志愿服务精品项目。
三、多维度评价,开启全面评价新篇章
学校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从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及劳动精神等多个核心维度,对学生的劳动素养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估。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倡议并成立了由学生、家长及企业共同参与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小组。室友互评,侧重于评估学生是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家长评价,着重于考查学生是否具备正确的劳动观念及在家庭中的劳动能力;辅导员评价,关注学生是否展现出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行业导师评价,侧重于评判学生是否具备勤奋好学的劳动精神。二是评价指标综合化。学院构建了以劳动观念为引领,劳动能力为基础,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及劳动精神为支撑的多维度评价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更重视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价值观以及劳动过程中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导向。三是评价方式多样化。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既重视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努力与成长轨迹,也关注其劳动成果的质量与实际效益,实现评价的全面性与客观性;引入增值评价理念,特别关注学生劳动素养的持续进步,鼓励学生在劳动观念、能力、习惯等多方面实现自我超越。
作者: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邱有春、罗明全、丁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