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职院:实践团队再出发,为非遗注入“青春力量”


发布时间:2024-07-09 浏览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离不开青年人的学习和传承。“继续为非遗传承贡献青春力量”,今年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记”非遗实践团初代队员吴建专满怀期待,带领学弟学妹们再组2.0小分队,于7月4日至6日,前往浙江省湖州市开展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研学活动。

湖笔,产于湖州市善琏镇,是“文房四宝”之首,被誉为笔中之冠,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当元代赵孟頫饱含对家乡湖州无限热爱的《吴兴赋》在眼前徐徐展开,队员们透过挥洒自如的书法,走进了笔墨江南。

0O5A6744.jpg

研有所思,探寻国之瑰宝

中国湖笔博物馆、中国湖笔文化馆、湖州城市规划展览馆……这些研学场所或多或少都对非遗“湖笔”作了介绍,虽然不在市内同一个区,车程也相距甚远,但队员们一拍即合“都去!不了解清楚,谈什么传承”。

博物馆和文化馆以湖笔的起源与发展、制作技艺、传统习俗、制笔名匠及老字号、书画名家名作等内容为轴线,精心构建了馆内空间布局。在这里湖笔不仅仅是展示品,更是故事的讲述者、文化的传播者、非遗的守护者。馆内以实物展示为主、图像资料为辅,集工艺展示、艺术观赏、文化体验、历史教育为一体,全面展示了湖笔文化的丰富内涵,彰显了湖笔作为两千年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无疑是国之瑰宝。

湖州城市规划展览馆则巧妙地将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现了“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的幸福图景。通过语音讲解,队员们了解到湖州是吴越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一丝、一瓷、一笔、一茶、一书,都是历史文化的沉淀,湖笔的传承也是湖州城市发展规划里的重要一环。

DSC05159.jpg

学有所获,感悟匠人初心

此次实践,队员们联系到了王一品斋笔庄第17代传承人许剑锋和工艺美术大师俞剑华,座谈交流中他们提到“王一品斋不仅仅是一家老字号,更是全体湖城百姓的老邻居、老记忆”。王一品斋笔庄始创于清乾隆六年(1741),是中国最老的一家生产和经营湖笔的专业笔庄,距今已有280多年的悠久历史,办公室主任胡铁岚说“每年都有很多学生来我们这研学,非常欢迎喜爱非遗的年轻人们参与到湖笔传承的队伍中”。

在制作工坊,队员们动手体验了水盆、结头、注面、择笔等制作工序,其中“水盆”讲究三齐,顶端要齐、肩架要齐、底部要齐,看起来容易实际操作起来却难度不小,工作人员介绍道“光水盆这一道工序,有时学徒就要学习三年才能出师”。“毛颖之技甲天下”湖笔对锋颖的讲究,最能体现湖笔工艺的独特风格,湖笔因此又称“湖颖”。

一旁钱建平爷爷正在对湖笔进行最后的检验和修整,这道重要的工序被称为“择笔”,手艺人足够娴熟的技艺才能让笔头达到“尖、齐、圆、健”的高品质要求,“今年已经是我工作的第54个年头了,退休以后笔庄又请了我回来”,爷爷在回答队员采访时也没有停下双手,偶尔转头看一眼,笑得很灿烂,像爷爷这样的匠人们在日复一日中将工作变为了热爱,将热爱变成了习惯。

DSC05004.jpg

行有所得,凝聚青春力量

随着新媒体时代网络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走进直播间,通过短视频展示非遗文化、传承非遗技艺、销售非遗产品。在善琏湖笔小镇,队员们碰巧遇到了正在直播的戴玉龙和他的团队,他们曾上过cctv4《记住乡愁》纪录片,产品也上过东方甄选的直播间。

“现在能在实体店卖出去的笔比较少,基本上只在网上供货了”,谈到湖笔的市场环境戴玉龙有些可惜,“但如果孩子愿意干这个,还是很希望他能传承下去,有些新鲜点子还是他告诉我的呢,年轻人确实潮流”。

如今“非遗新青年”正在形成一股强势力量,为非遗注入青春活力。队员林桠冰在实践期间一直用手机拍摄vlog记录着所见所闻,在与刘志勤爷爷的对话中她发现,善琏小镇上三代制作湖笔的家庭并不少见,论制作经验和技艺水平其实大家相差不大,不过很少有中老年手艺人会运用数字化渠道宣传产品,“我回去一定要好好剪视频,让这些‘守艺人’爷爷奶奶们被更多人看到,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同学加入我们”。

DSC04882.jpg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推动文化传承发展,青年群体在非遗保护和传承的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悉,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记”非遗实践团由学校融媒体中心记者团成员组成,聚焦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将日常实践学习的新媒体技术运用到非遗传承中,感悟传统之美、技艺之美、匠心之美,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庾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