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如何答好时代命题
发布时间:2024-03-11 信息来源: 《人民政协报》2024年03月10日第10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成世界最大规模职业教育体系,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和模式基本形成,职业教育面貌发生了格局性变化。如何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各民主党派中央聚焦破难题、补短板、强弱项等方面提交提案,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自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来,我国多次出台政策推进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允许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依法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支持产业园区和职业院校、普通高校合作举办产业学院或分院,支持职业院校进行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
民建中央调研发现,职教混改政策“空转”现象仍较普遍。现行法律法规未对“混合所有制办学”概念等关键内容作出明确规定,涉及职教混改的政策多为原则性规定,缺乏操作细则和规范要求。
“建议在职业教育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中补充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相关内容,加强职教混改法治保障。”民建中央认为,应细化相关政策规定,形成规范化、系统化的法规政策支撑体系。
针对产权意义上公有制与其他所有制混合的“真混合”模式,民建中央建议,明确法人机构的属性,理顺办学收益分配关系;完善产权制度,保证各方投入要素价值明晰、归属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完善对营利性法人的支持政策。
职业教育发展长期不足,重要原因是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抱有偏见。近年来,中央和各地陆续出台相关文件,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民进中央调研发现,当前,仍然存在着各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尚未针对技术变革、产业转型等新情况及时转变,世界前沿的高技能人才匮乏;多数职业院校因激励机制尚不完善、发展空间偏窄和待遇偏低等问题,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与产业实际脱节等问题。
对此,民进中央建议,立足高质量发展目标,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形成与培养“未来工人”相适应的课程内容和教学体系,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深化校企合作,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共建研发中心、产学研基地,共同开发实训课程;打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渠道,扩大院校引才用才自主权,支持职业院校对紧缺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入校开通“绿色通道”,并在工资待遇、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致公党中央认为,产业工人的技能培训工作是长期性的,需多职能部门发挥各主体责任协同努力,形成“调研、培训、竞赛、激励、宣传、监测”多维一体的政策并有效落实。
致公党中央建议,职能部门以年为时间单位向企业搜集产业工人培训的动态需求,组织专家参与培训前的调研、培训方案的制定等环节,推动培训工作向高质、高效且具有前瞻性的方向发展,使得产业工人的培训不仅满足当前企业的需求,也能满足未来发展中所需的人才储备。同时,职能部门应主导建立动态的产业工人库、培训机构库、专家库等,健全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推动产业工人技能提升。
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其中明确职业教育不是层次教育,而是类型教育,并强调职、普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这改变了社会上对职普概念的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职普分流”的社会焦虑。
“但当前还存在一些问题,无论是从制度层面还是操作执行层面,现在都还不是特别顺畅,也缺乏相应的鼓励措施,没有办法实现真正的融通。”民革中央调研发现,职普融通现在主要存在的问题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学籍互不融通,学分互不相认;缺乏比较明确的激励性措施,来激励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学校主动参与到职普融通的行动当中。
民革中央建议,制定专项行动方案,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搭建横向的融通平台,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搭建纵向融通平台,多渠道激励,促进职普学校积极参与职普融通;出台学籍和学分互相融通的配套政策。
(记者:孙金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