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引领、校企融合、双向赋能——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探索
发布时间:2023-11-17
一、背景情况
产教融合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方向,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纵观国内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校企合作“作而不合 ”、产教融合“合而不融 ”、“融而不深 ”等问题;因此,深化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创新产教协同育人机制,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计。
近年来,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 记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和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大会精神,推进 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深入探索产教融合建设体质机制,构建“双元育人,四融五体 ”产教融合共同体,提升学校产教融合能力,实现提质培优,开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办学新模式,为服务龙江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二、主要做法
学院通过对校企产教融合中所面临的企业驱动力不强、合作培养缺乏长效持续性、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错位等共性问题的分析,紧密对接建筑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服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面向建筑行业转型升级,成功构筑了围绕建筑产业链的专业链,形成了适应行业发展的建筑工程技术类专业群、市政工程技术类专业群、建筑设计类专业群、建筑设备类专业群及工程管理类专业群的“建筑类专业集群 ”,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集群的高度融合。探索和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新模式,创设产教融合背景下“订单班 ”,探索校企双元育人实践路径;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以专业群建设产业学院,零距离对接全产业链,优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深化“六位一体 ”的协同育人模式。形成“一企一策 ”“一系一品 ”,实现与企业共建机制,丰富产教融合的形式和内涵,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动学校和行(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为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一)产教融合,搭建“双主体 ”育人平台
学院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全面成长为目标,创新“双主体、三融合、五坚持、五维度”专业集群人才培养理念,即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双主体育人的办学模式;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融合,课程体系与国际标准、职业标准和技能等级证书融合,课程建设、与四新技术融合;坚持立德树人、精技育人、以文化人、强体锻人、以劳塑人,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方位培育学生的道德高度、技能深度、文化厚度、人生长度、生命强度。
为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学院先后与黑龙江省建工集团、哈尔滨市政建设有限公司、广东坚朗集团、锐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签约订单班,推动学院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紧密对接,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学院与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亚布力阳光度假村签署校合作协议,与海尔集团、哈尔滨融创文旅集团共商服务业全产业链人才培养,共同探索“新型现代学徒制 ”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方人才输送与企业实践培养的良性互动,打造校企合作升级赋能新平台。
学院现有智能建造产业学院、市政新兴产业学院、海尔智家产业 学院联盟、ICT 产业学院、锐捷产业学院,校企共建的产业学院真正 实现了校企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合作,让“校企合作”的领域更宽,合作之路走的更深、更实、更远.
(二)创新模块化课程体系,靶向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
在学院主导的“成长教育课程+专业平台课程+核心技能课程+职 业拓展课程”共享型课程体系基础上,“建筑类 ”专业集群深入分析相关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提炼专业群培养人才的共性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构建“行动导向、能力递进、课训证融通”的模块化课 程体系,同步嵌入“课程思政”,融合“ 1+X ”内容等,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群对高技能专门人才所必备的通用基本素质和能力以及行业或岗位群通用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雄厚基础。
建筑设备类专业群构建“学员制+学徒制”“2+0.5+0.5”的工 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依托黑龙江省建筑安装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安装企业,以创新“深度融合、多元评价”的校企合作人才共育机制为抓手,全面推行“2+0.5+0.5”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群开发工学结合的“平台课程共享、专业模块课程并行、拓展课程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为体现建筑设备类专业群课程体系“底层共享、中层分立和高层互选”要求,将通识平台课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组成“建筑设备类专业群平台课程”,满足专业群内各专业共享共用。
(三)匹配人才培养需求,建设跨界融合教学工厂
学院引入市面上最新的设备仪器,搭建最前沿的教学实训平台,以此丰富学生对于工厂环境的直观认识。先后建成装配式工法楼、装配式建筑一站式体验馆、实体建筑模型教学工厂、路桥教学工厂、水处理实训基地、智慧安防实训基地等教学工厂。学生通过产线实习,直接进入车间实操,用最新的平台解决最前沿的问题,既解决学生实践不落地的问题,也解决了企业用人不匹配的问题。
(四)拓宽领域、精心服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学院搭建黑龙江省建设职教集团、校企合作科技创新研究平台;建设BIM协同创新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打造中外合作办学基地、新技术协同孵化基地;成立“智能制造”海尔学院、“智慧网络”锐捷学院、“林达”现代服务学院,引进优质的政、产、学、研社会资源,搭建建筑施工、高新材料、市政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领域校企合作科技创新平台,服务中国建筑产业,全面提升学院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大幅提高应用技术研发能力。
学院专业群利用自己的专业人才、技术优势,与行业、企业、科 研院所合作,建设“一集团、一中心、一学院 ”技术技能培训基地, 基地聚集产业升级、紧紧围绕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解决技术瓶颈,以团队的形式,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促进了社会服务持续有效地开展。
三、取得的成效
通过以上做法,形成了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促进了专业群各专业协同发展,形成了校企命运共同体。
1.形成了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专业群与合作企业共同组建开发团队,开发了58门专业课程资源,其中24门课程荣获省级在线精品课;编写职业校本教材31部,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9部,获黑龙江省首届教材建设奖11项,国家优秀教材奖2项;修订特色校本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5个,课程标准46个。
2.形成了教学基地共建共享机制。校企共同制定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方案,实践教学条件校企共同用于人才培养、员工培训、社会服务。共建基地的教学资源双方共同使用、共同管理,达到投入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3.形成了师资队伍互聘共培机制。学校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担任学生的企业导师,企业聘任专业教师担任企业培训讲师和企业技术及管理人员,校企双方共同承担聘任人员的管理培训,逐步实现了双方“身份互认、角色互通”。
4.形成了分工协作的团队建设机制。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群)获批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打造校企一体构建结构化教改示范团队8个;立项校企合作科技创新团队8个;打造创新创业团队4 个。
5.形成了科研社会服务合作机制。获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级大师工作室1个;校企合作开发了《黑龙江省城镇垃圾分类标准》《黑龙江省农村垃圾分类标准》《黑龙江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转运标准》《黑龙江省城镇智慧供热技术规程》《建筑工程识图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制冷空调系统安装与维修技能等级标准》等标准编写;联合开展技术服务,申报专利45项,其中发明专利14项,横向课题34项,参与社会服务工程项目54项,两年社会培训人次4.6万人次,教师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学院人才培养成效显著,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获省级以上各类职业技能大赛334项,毕业生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度都稳定在95%以上。
四、经验总结
该案例针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建设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提出了具体的体制、机制措施,可以为相关院校借鉴用于专业和专业群建设,为相关院校加强产教融合提供参考;在运行机制层面上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供可供参考的原则、对策及较为具体的操作路径。所提供的思路和方法对当前形势下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和双高专业群建设与发展具有普适性和重要理论价值。该案例还存在一定不足,下一步需进行以下工作。
1. 专业人才需求已由原先单一技能人才向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转变,为适应这一变化,专业群需进一步探索如何利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的模式,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2.服务产业发展的模式需进一步探索产教融合背景下专业群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和行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是专业群核心竞争力的直接体现,进一步探索服务中小微企业、社区教育、行业企业培训的模式,是专业群建设与发展的下一步努力方向。
(作者: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李玥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