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践“三全三融”,聚力打造产教融合新样板


发布时间:2023-09-21 浏览量: 信息来源: 淄博职业学院

在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和产教融合背景下,混合所有制办学作为推动职业院校办学体制改革的一面旗帜,是实现教育资源优化、激发产教融合内生动力,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有效途径。从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探索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到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以立法形式提出支持举办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学校,混合所有制办学地位不断提升。各地政府和学校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开展了较多有益探索,但依然面临诸多理论和实践难题。

为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淄博职业学院聚焦混合所有制办学中存在的产教融合“合而不深”、企校资源“混而不融”等突出问题,以产业学院为试验田,创新实施“全要素融入、全过程融合、全评价融通”建设模式,构建多方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长效保障机制,建成中德智能制造学院等高水平产业学院8个,学校获全国职业院校产教融合50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办学实践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相关经验做法入选山东产教融合典型案例、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中德智能制造产业学院运行模式被评为中德职业教育与产教融合合作示范项目并进行全国推广。

全要素融入,打通校企资源屏障

学校立足区位优势和自身优势,面向区域支柱产业发展需求,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师资联合、资源整合、产学结合与价值融合,促进教育供给有效匹配产业需求。

一是管理深度融入。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采用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企业方出任院长、教学副院长,校方出任书记、行政副院长,下设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运营委员会,共同组成教学管理团队。校企共同制定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核心能力和培养标准。

二是人才深度融入。探索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选派教师入驻企业锻炼,企业选派技术骨干参与专业课教学、指导实习和毕业设计,构建跨校企、跨学科的“双师双能”综合师资团队,以“引企入教”和“施教于企”开展浸润式教育教学和生产性技术研发。目前,学校8个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师资队伍达925人,企业教师占47%,校企双师占93%

三是资源深度融入。创新多主体间的合作模式,企校共同投资,高标准建设产教融合基地及配套设施,提供贴近工程实际的教学环境。如中德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由企校双方1:1累计投资2100万元建成,应急管理产业学院由企业方建成2000平米的安全培训中心,俏江南集团以品牌资源与学校共建首家“中国服务”教研基地,政校行企集聚资源优势共建区域乡村振兴学院。

全过程融合,实现产教双向赋能

坚持育人为本,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推动学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紧密对接,着力打造集“产学研创”于一体,互补、互利、互动、多赢的实体性人才培养创新平台。

一是团队建设全过程融合。企业选派具有5年以上项目工作经历、熟悉教学的企业工程师,学校选派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突出的教师,共同组建师资团队。企业建立教师流动工作站8个,学校聘任产业教授305名、建成大师工作室42个,实现企校人员双向流动。依托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开展教科研培训,近三年共有200余人获取德国工商总会AHK考官培训师等职业证照。

二是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合。对标行业领先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企校共同确定育人目标、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企校共同制定招生简章、选拔标准,企业参与招生全过程。依据企业实际岗位操作中的典型工作任务梳理课程体系,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将企业一线技术问题转化为“教学项目”,学生“真活真干”。目前,企校协同建设项目核心课程153门,源自生产实践、技术改造等真实项目512个。创新的“校企共融共生、双元协同育人”智能制造卓越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模式等获省级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3项。

三是“产学研创”全过程融合。实施“建机制+搭平台+促转化”组合拳,建立“项目管理、成果转移转化、评价激励、风险控制”一体化制度体系,在经费支持、成果激励、绩效评价等方面做“加法”。企校共建“产学研创”四位一体技术技能创新平台,开展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如政校行企投资21.1亿元,打造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补短板项目——中德智能制造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建成山东省高等学校新技术研发中心4个,近三年承接国防科技创新特区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21项,解决企业技术难题235个。企校联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竞赛,获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铜奖一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服务基地等称号。

四是社会服务全过程融合。企业方担任“牵线人”,提供技术升级、技术研发等需求;校方担任“主力军”,成立项目创新工作室,师生共同完成项目研发,助力企业技术革新。企校共同制定新标准、应用新技术,面向企业员工、新型农民、退役军人等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抓好“互联网+农业”精准扶贫培训项目,提供农业化机械保养维修等实用技术培训,送教上门。

全评价融通,满足多元利益共享

建立价值整合、多方参与、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激励约束评价机制,破除制约产教协同育人和校企深度合作的人事、资源、管理等体制机制障碍,推进混合所有制办学综合改革。

一是构建双环质量监控体系。突出质量观,构建校内外双环质量监控体系,“校外环”以企业为主体,重点围绕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投入等方面进行质量监控。“校内环”以学校为主体,重点围绕技术技能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质量监控。“校外环”和“校内环”通过持续改进机制实现互相促进、协同推进的校内外双闭环质量监控体系,保证质量监控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二是建设质量管理信息平台。挖掘、分析、构建、绘制产业学院全要素图谱,选取人才、师资、资金、场地、技术、设备和管理等7个要素的72个观测点,建设质量评价信息化平台。对产业学院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素养与综合技能、科技成果转化率与产出效益、关键技术问题完成度与解决度、要素的混合度、新型产业(项目)孵化情况等核心指标进行评价。

三是开展教育教学全过程评价。将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与产业学院顶层设计、资源保障、运行实施、绩效评价相结合,实现企业等主体全方位、深层次参与人才培养各环节。建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专业教研会议制度,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全要素融入、全过程融合、全评价融通”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模式有效促进了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企校在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上取得显著成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