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职院:与非遗“双向奔赴”,这群青年到大山深处“自找苦吃”


发布时间:2023-07-14 浏览量: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中强调:“你们在信中说,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说得很好。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

这个暑假,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记’非遗”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青年们背上行囊,深入浙江省温州市泽雅镇纸源村“自找苦吃”。

xiao拍摄实践vlog.jpg

环境“苦”:不惧高温,迎难而上

经过前期广泛的资料背景调查,团队成员们初次会面,便很快将实践地点定在了纸源村,这里的纸农爷爷奶奶仍从事着中国目前保留最原始、最完整的古法造纸术。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推动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被称为中国古代造纸术“活化石”的纸源村,对想要探寻乡村文化振兴之“魂”的同学们来说有着独特的吸引力。但七月上旬正值浙江高温及梅雨季,纸源村在泽雅镇西南部的山林中,距离温州市区有30多公里的路程。“40度会不会中暑?”“要是下雨走山路会不会有危险?”“出行不便会不会影响实践行程和进展?”同学们在不断细致策划的过程中开始有了一系列的疑问和担忧。“不能还没出发就打退堂鼓!“队长张潇月鼓励大家道,“越是条件艰苦,越能磨练意志,增长才干,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大家瞬间热血沸腾,表示此行定要有所收获有所成果,满载而归。

xiao四连碓造纸作坊.jpg

 

实践“苦”:求学技艺,焕新非遗

在四连碓造纸作坊,团队成员们恰巧遇到了正在捞纸的纸农奶奶张娇妹,她已近70岁,双手因为长期浸泡在纸浆原料里而变得发白,关节有些变形,不断重复单一的捞纸压纸动作也让她的背佝偻起来。看着奶奶专注地来回拨动着造纸工具,动作娴熟有力,队员们不忍打扰,驻足观看了一会儿,却依旧抑制不住想要尝试的欲望上前询问。听说孩子们对造纸感兴趣,奶奶眸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惊讶,随后立即停下动作,在不大的空间里为队员腾出了一个位置。因为当地年长村民大多讲方言,队员们和奶奶之间的沟通并不算顺畅,但奶奶仍耐心地手把手教学。终于在尝试了十几次之后,纸板上有了薄薄一层成形的纸张,队员们激动地欢呼,奶奶也绽放了灿烂的笑容。后来,带领队员们参观的村委会委员潘春琴告诉大家,“村里的年轻人大部分都选择外出打工,忙于工作的他们很少和家里人学习造纸,刚刚的张奶奶每天都会到作坊来,她其实很希望能把手艺传承下去”。张奶奶如匠人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感染着同学们,工匠精神不只是口号,它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队员们纷纷表示,为非遗在新时代传承注入青春力量是他们义不容辞的使命与担当。

xiao学习捞纸.jpg

传承“苦”:接续奋斗,初心不忘

非遗传承,年轻人参与是关键。队员们的到来为纸源村古法造纸注入了新的血液,但真正做到学会学精,成为青年传承人实属不易。它不是一朝一夕的速成班,而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斫竹的辛苦、纸浆原料味道的不好闻、捞纸不成形带来的挫败感等等时刻在消磨着学习的耐心,在机械造纸如此发达的今天,还要继续学习手工造纸吗?答案是肯定的。“自找苦吃”,吃苦不是目的,收获成长才是。“这次只尝试了捞纸,明年我还想来,继续学习其他的工序”,队员吴建专是最先动手实践的成员之一,他准备明年带着新一届的学弟学妹们一起,继续探索古法造纸术的秘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同学们在书上早已读过千百遍的名言,如果不付诸实践,纵使倒背如流,也总有怅然若失之感。非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记忆,凝结着历代先辈的智慧,镌刻着传统文化的基因,接过传承的火炬,青年与非遗之间终会是一场“双向奔赴”。

xiao纸农奶奶.jpg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庾添、蒋鹏、唐璐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