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工程职业学院:以职兴城 创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路径


发布时间:2022-09-23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2年9月23日08版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改革工作的根本要求。湖北工程职业学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职兴城,创新地方高职产教融合机制与路径,着力提升职业教育支撑力、贡献力和服务力,有力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和城市发展。

树立三个视角,提高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耦合度

坚持跳出职教看职教,一是从城市视角看职教,把职业教育作为社会运行子系统,坚持站位全局,打破传统、单纯、内生式、封闭式办学思维和模式,构建政校行企协同的职业教育新生态。二是从产业视角看职教,构建职教—企业—行业—产业—城市—职教“外循环”,以教育教学方式转型升级推动技术技能人才转型升级,以技术技能人才转型升级引领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以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城市转型升级,以城市转型升级带动职教转型升级,实现职教内外“双循环”融合发展。三是从教育视角看职教,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抢抓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机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实施三个调整,提高毕业生本地就业率

一是围绕产业调整专业结构,坚持围绕产业链调整专业链、围绕专业链建设课程链、围绕课程链培育人才链,对接区域产业地图,动态优化专业布局,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传统专业,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电子信息、航空物流、仿古建筑等新工科专业,调整后的46个专业与地方重点产业链的契合度达到93.48%。二是围绕产业调整生源结构。坚持按需招生、为产业招生,主动压缩会计、旅游、酒店等与区域产业联系不紧密的专业招生计划,把招生计划向区域产业企业急缺的制造类专业倾斜;扩大本地生源比例,引导本地学生留在本地院校学习,留在本地企业就业。三是围绕产业调整就业计划,与区域企业联合开设订单班、定向班,通过生产性实训、项目化科研、植入式课程、沉淀式培养等方式,引导学生留在本地就业创业。学校毕业生留在本地就业率从2018年的18%增长到2021年的38%,在湖北地市州中排名前列。

坚持三个融通,提高企业员工技术技能水平

一是坚持育训融通,成立培训中心,整合全校教育资源,把企业培训资源、培训需要、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导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推动“三教”改革;创新送教上门、引培入校、数字赋能等培训方式,为区域企业大力开展员工培训;学校实现了年职业培训量3年增长11倍,从2018年的1.5万人日增长到2021年的18万人日。二是坚持技职融通,依托职业教育集团,成功申报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推进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贯通融合、一体化发展,让学生既是学员,又是学徒,既拿毕业证,又拿职业技能等级证,真正学会生存的本领。三是坚持工学融通,开展企业员工学历和技能双提升行动,与本地头部企业开展政校行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员工“半工半读”,淡季学习、旺季生产,工学结合,为企业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技能人才。

推动三个转型,提高职业教育技术创新服务能力

一是推动教学方式由注重教向产教结合转变;重构教师身份认知,按照“教师、培训师、工程师”三个岗位职责,构建“三师三能三责”“双师型”教学创新团队成长与管理体系;开展“千名教师进千企”行动和“最美产业教师”评树活动,50岁以下教师全部下企业担任技术副总、人力资源副总等,服务企业生产和技术改进。二是推动学习方式由教学性实训向生产性实训转变,在本地头部企业共建12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在校内建设8个生产性实训车间,组建37个师生团队开展一对一服务进企业,让学生在真实生产场景学会实战本领,提升综合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三是推进二级学院管理方式由教学主体向办学主体转变,整合政、校、行、企各方资源,每个二级学院打造一至两个核心专业群,每个二级学院对接黄石一个产业、服务一批龙头企业,每个二级学院聘请一批行业领军人才、创办大师工作室,培育创新型教学团队,每个二级学院组建一个产教联盟或行业协会,每个二级学院成立一个产业技术研究机构,每个二级学院联合一批企业实施政校行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扩大技能人才精准培养和有效供给;通过“六一个”建设,提升职业教育技术创新服务能力,学校2022年全年横向课题经费预计可达3000万元,有力推动黄石市获评省级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成功孵化申报2个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有力支撑了区域产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刘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