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职院“三个转变”打造数字化智慧校园


发布时间:2022-07-17 浏览量:

近年来,滨州职业学院加强数字校园建设,紧紧围绕“双高”建设项目和任务,持续加大投入,发挥信息化在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支撑作用。学院立足实际,以发展为根基,以制度建设为前提,从学院各项业务着手,立足长远,聚焦“三个转变”,为师生提供信息化平台,为信息化决策提供数据支撑,着力打造数字化智慧校园

一是转变重心,推动信息建设到数据应用

搭建环境、筑牢根基。推进网络基础设施改造,夯实升级改造基础。对数据中心机房核心交换机、汇聚交换机、防火墙等基础设施支撑系统升级,对办公楼、教学楼等弱电间交换机等网络设备进行改造升级,构建IPv6网络运行环境,与现有IPv4网络双栈并行运行。结合学院校园网现状及实施改造的成本效益,制定有效控制改造成本、尽量不改变现有网络拓扑,以最小的影响实现升级实施方案。

细化任务、科学施策。全面推进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IPv6升级,确定了“网站群、主要应用与访问流量”三个规模部署应用主攻方向,从技术能力入手,分段实施升级改造。实现学院智慧校园平台、图书借阅系统、教务系统等涉及98个域名的IPv4/IPv6双栈访问。采用SCDN技术的天翼边缘云WAF,实现域名的IPv6解析与访问,同时具备安全基础配置、账号安全、访问控制、CC配置、域名规则等安全防护策略,有效实现云端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IPv4/IPv6双栈安全访问。

二是转变任务,提升技术应用到融合创新

推行云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形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云教学模式,通过云班课教学平台课前通知、课前推送资源、查看课前学习记录,课堂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讨论教学、任务教学,适时开展实时教学活动,及时通知分享教育资源,并根据学生特点和能力,开展个性化指导。课堂教与学过程自动生成学习报告。通过统计,教师参与云班课教学达769人,学生参与达19688人,发布云班课总数3743门,实现了课程、教师、学生全覆盖,混合教学实现率达到100%。

开发智能教学资源,改革教学内容形式。对课堂教学数据进行监控、记录、分析、实时形成教学报告,实现对课堂教学过程性数据实时监测、预警和教学及时纠偏。围绕课程实施过程,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能化的课程实施的评价模型与反馈机制,自动生成科学的课程实施质量评价报告。组建智能教学资源团队,开发并上传智能资源量25000多条,集成云教材23本。开发45门课程的48个课程教学标准,实时质量监测班课数量达到89个。在国内高职院校会议做数字校园与信息化专题报告20余场次,承办教育部、省教育厅、行业地方数字化教师能力培训57场次,培训9570余人。

三是转变方式,实现分工“碎片化”到“协同化”

依托数据平台,实现智能业务覆盖。学院依托校本数据共享中心和交互平台,实现网上业务办理覆盖“育人、管理、服务”全过程。依托学院有线网和WLAN无线网,部署人脸识别终端,加大校园网、物联网和视频监控网的融合,完善数据采集设备的覆盖。已完成“签到出勤、消费支付、测温防疫、访客管理、校园出入”等场景终端数据收集,一键生成考勤数据,大型会议通过人脸识别设备开启高效的会议组织模式,极大节省了会议入场时间。利用人脸识别、红外测温等技术与校园“一脸通”大数据信息结合,建立新生报到“绿色健康通道”,将原本5分钟的入校检测时长缩短为3秒。

扩展应用场景,升级后台数据验证。通过布设的人脸考勤机、门禁设备等实现多途径非接触工作考勤,考勤结果即时推送微信;师生刷脸消费,解决传统支付方式单一的问题,为一卡通用户提供了全场景的支付服务;统一后台管理,解决了交易明细查询、公开困难的问题,通过网上预约来校,解决校外人员来校无法与联系人对接,安保防疫部门无法掌控、审批的问题;布设5G云眼摄像机,对进入车辆和人员进行信息比对,解决了未登记车辆、人员进入校园审批监管不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