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一粒种子植沃土 滚滚麦浪创丰收


发布时间:2022-06-15 浏览量:

“这几百亩都是“濮大1030 ”的小麦示范基地,这个小麦的最大特点是穗头较大、码子较密、一个穗上大概有60到80个籽,千粒重也比较高,是一个高产型小麦品种。这一望无际的大田,没有虫、没有病,说明这个品种抗性比较好,非常适合南阳地区种植。”南阳市农业科技110服务中心主任郭长明口中夸赞的小麦品种,就是濮阳职业技术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教授张志轩和他的课题组研发的一个超高产小麦新品种。

十年磨一剑,躬身田间育新种

育种团队始建于2006年,从承担省市小麦、花生品种区试和品种展示起步,由当时的4个优良小麦品种起家,循着外聘育种学教师王天民带来的资源、方法、经验和精神,经过四五年的引进、创制,小麦育种资源得到丰富,团队规模也逐步扩大。

图片1.png

2010年,张志轩教授的课题组以豫麦49 /百农64的F1为母本,以濮职麦1号为父本。利用混合系圃法,通过连续5年定向选择、比较,优中选优,于2015年选育而成,系圃号201030-0-1-3-1-6-1。后经2年产量比较试验、提纯、优化后出圃。2017年秋季参加省种子站冬水E组预备实验,2018年进入正式区试,2019年越级进入全省生产试验,期间进行了该品种品质分析、抗性鉴定、DNA检测、DUS测试等法定检测检验,2021年7月2日,1公斤的“濮大1030”品种的标准样品上交国家种质资源库,完成了该品种的一切法定流程,拿到了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颁发的“濮大1030”审定证书。

图片3.png

该品种属于半冬性品种,适宜河南省除南部长江中下游区以外,中高产田,早中茬种植,全生育期222.6~231.1天,平均熟期比对照品种百农207早熟0.7天。2019年以来,在濮阳县白罡乡、梁庄镇等进行大田生产示范,中高产地块亩产620-650公斤,得到农业、科技部门重视,收到种业公司、种植大户的关注。

播撒一纸间,战略合作谱新篇 

有了良种和良法,还要有新品种大展身手的良田,多年来,学校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2021年10月,学校与河南省丰收天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小麦新品种“濮大1030”生产经营合作协议。河南省丰收天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水文忠表示,与学校的合作,将以种业科研为突破口、实现校企共赢为基础,充分发挥双方的专业、人才和农业研发、科技普及和农业技术推广优势,通过加强合作,实现优势资源共享,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模式,推动种业企业和现代种业高质量、高标准、深层次发展。

 

图片2.png

如今,“濮大1030”不仅顺利通过河南省级审定,拥有了自己的名字,还播撒到了广阔的中原大地,结出累累硕果,扎根于濮阳职业技术学院的迭代创新育种技术,不仅为河南粮仓增添了“芯片”,为我省主粮生产和安全增添了新动能,而且也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上了一份厚礼。张志轩教授和他的团队,以朴实、执着的科研精神,投身小麦育种事业的主人翁精神,深深地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位师生。

热衷干一事,科教兴省焕新颜

作为河南省科技特派员,远近闻名的蔬菜专家,张志轩教授虽已年过半百,他的身影仍时常出现在大太阳下的试验田里,裤脚上沾的一层土,都是一步一步踏实做研究,认真搞学问的见证。十几年的蛰伏,孕育出“濮大1030”,走出那片田,张志轩教授又投身农业科技产业化,常年活跃在农村生产一线、游走于各个技术指导微信群,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推广示范,大棚一个一个地钻,地垄一条一条地走,田里传“经”,地头授“艺”时刻关心着濮阳市农村的需要、农民的需求。

 

图片4.png

 张志轩教授多次赴濮阳县梁庄镇牛庄、兰庄等村,就大棚丝瓜涝灾之后复壮、换茬等进行现场指导,为大棚丝瓜迅速复产、降低损失、增产增收出谋划策;结合专业特长,多方协调,将丝瓜这一小作物变成了当地农民的摇钱树,并发展为濮阳县的特色产业;根据大棚种植户的生产需求,张教授深入白堽、王称堌、文留、梁庄等乡镇的新建大棚,手把手传授丝瓜、甜瓜、西瓜的整枝技术、摘心换头技巧、留瓜方式方法及保花保果技术,面对面开展技术初果期水肥管理、环境调控技术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要领。今年5月,濮阳市新冠疫情期间,张教授通过河南省蔬菜群、绿色土豆技术交流群等微信群,为菜农、果农提供蔬菜、瓜果生产技术,帮助农民解决生产问题。

图片5.png

 “@张志轩 黄瓜扭上有胶和烂头是怎么回事儿?” “细菌性病害。”“@小路灯@张志轩,两位老师,土豆可以用这个水溶肥吗?”“如果有氯化钾或氯化铵就坏事儿了,土豆死棵,最好找硫酸钾复合肥”…… 有一位电话咨询后的大棚蔬菜种植大户,这样回复短信说:“张老师!你给我指出了问题的根本原因,让我走出迷雾,这种感激我实在不知怎样表达!”

张志轩教授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用一粒麦种创收中原粮仓,用颗颗蔬菜丰富万家餐桌,心怀农业和农民,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解决农民心头的生产大事,让科技在泥土里生根、在田野里发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通讯员 吴梦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