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业职院聚焦“三个立足”强化创新创业教育


发布时间:2022-04-27 浏览量:

近年来,重庆工业职院始终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和突破口,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落地实施,集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优势,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有效整合政府、学校、企业、社会资源,集成政策措施,完善服务体系,培育创新文化,释放科技活力,以创新引领创业,切实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一、立足顶层设计,夯实双创工作基础

(一)强化组织领导,构建“1+3+9+N”的工作机制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强化责任落实。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新工作,自2015年9月以来,成立以党委书记和校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和各二级学院负责人为成员的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协调、全面指导。抓住工作核心关键,教务处、学生处、科研处3个职能部门紧密协调配合,成立9个二级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组,各尽其责,形成工作合力。是强化过程管理,实现规划考核“双纳入”。学校紧跟党和国家最新的创新创业重要精神和工作要求,把创新创业工作列入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纳入党政“一把手”工程,纳入年度党政工作要点和年度目标考核。每学期定期开展现场办公、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难点、痛点,切实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二)强化政策引领,营造“双创无忧”工作氛围

一是提供“三专”保障,助推规范化运行。学校严格对表上级工作要求,成功打造2720平米的临空梦飞翔创业孵化基地,作为专业的固定场所。建立健全指向性明确的规章制度10余项,配齐建强专业的工作队伍,竭力提供专业的公共服务和创业孵化服务。二是落实扶持政策,增强双创意识。落实大学生创业项目入孵制度和优惠政策,实施学分转换、保留学籍休学创业等具体政策措施。协助创业大学生初创落实和享受各级政府出台的税费减免、一次性创业补贴等多项创业优惠扶持政策。通过对政策的把握和对沿海地区创业领域的主要经验的学习,切实提高师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强化统筹协调,打造“多元融通”的双创工作格局

一是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学校管党治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各领域,将创新创业教育全面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固定学时、灵活考核、定期跟进等,着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不断培养创新型人才。二是融入重大项目全过程,激发创造活力。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进科研、教改、课题研发、团队建设等重大项目的研发,校企合作办学项目、校友会建设和校友资源开发、乡村振兴帮扶和学校疫情防控工作中,促成研发形成更多创新性、标志性成果。

二、立足实践平台,强化双创指导服务

(一)强化服务保障,搭建“交互式”工作平台

一是建立退出扶持机制,畅通进出渠道。学校相继出台创业孵化基地配套管理办法,对在孵或已孵的企业和团队采取制定相应的退出和扶持机制,对于基地内具有代表性、前景性团队给予重点对接和帮扶、激励,成功解决孵化基地内企业进出的流动性等问题。二是搭建多样化服务平台,提高孵化成功率。通过搭建多元化创新创业线上服务平台运营、线下设立一站式服务大厅等线上线下“交互式”服务平台,建立专兼结合的创业孵化服务团队,对入驻创业团队无偿提供一站式服务和多项代理服务;充分运用开放式的交流空间提供指导服务活动、一站式创业咨询服务等,帮助创新创业项目顺利落地、企业成功孵化。学校《固本拓新,打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案例成功上榜2020年度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典型案例名单。

(二)强化资源整合,打造“一校两园”工作模式

一是整合场地资源,创新运营模式。建有927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提供联合办公工位300个,可容纳创客500人和团队100支;临街门面占地1793平方米,可供34家企业入驻。线下基地建有“一空间四平台”的重工创新创业园,积极探索“政府引导、高校经营、园区服务、市场运作”的产教融合运营模式,形成链条式前端、中端、后端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线上基地建有“一基地四阶段”的重庆临空梦飞翔·众创空间,筹建云创业圈等4个线上虚拟孵化器。二是整合有效资本,助力成果转化。学校每年投入200万元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专项资金,获得奖补金额120万元,开展资本引入,推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转化和社会资源配置有机结合,引导师生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基础教育、基地实践、创业服务互通有无。

(三)强化以赛促创,构建融通育人”新模式

学校以创新创业大赛为抓手,广泛激发学校师生竞赛热情,鼓励广大学生争当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学校师生参与创业实践人数逐年增加,学生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系列竞赛、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等高水平、标志性创新创业竞赛中屡创佳绩,已经成功取得发明专利43项,实用新型专利374项,获得国家级奖励近40项、市级奖励190项。2014年至今部分成果转化收益累计达200多万元。在孵企业数明显增加且创业项目质量逐年提高,70家企业已成功孵化出园。年均举办各类双创竞赛近40项,参加省级、国家级竞赛30余项。

三、立足人才培养,激发师生共创活力

(一)强化教育教学,构建“双创教育”新机制

一是创新整合课堂资源,构建教学运行新机制。学校以“一二三课堂”有机融合为基础,把以“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第一课堂教学、以“培养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第二课堂和以“强化提升创新创业实战能力”的第三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构建了可操作的、可持续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运行新机制,推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知识互补,机制互动”的常态化运行。二是积极推进协同育人,增强双创教育成效。积极构建“一核心、三维度、九模块”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基础。实施立体化的分层教学,科学、全面、系统地实施双创教育。推动第一和第二课堂协同育人,充分利用学校基地资源、校外企业模拟仿真平台,开展ERP企业经营管理对抗演练、营销综合实验等创业模拟课堂实训项目和“模拟公司”创业实训等,创业实训成效显著。

(二)强化经济服务,形成“双联动”培养模式

一是立足社会需求,助推双向协同发展。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找准区域经济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切入点,合理设计创新创业教育的知识结构和课程教学,实现区域经济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调、互动和可持续发展。二是突出实践需求,培育优质师资。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挂职锻炼并参与企业管理运营。聘请社会各界企业家、专家学者等,形成学校与科研院所、与行业和企业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制定学校跨领域创新创业“骨干教师培训”计划,着力建设创新创业导师库,依托现有行业背景和专业优势,跨学院、跨专业、跨领域组成创业导师团队11支,最大程度发挥团队职能。

(三)强化师生共创,培育“优质”双创人才

一是强化学习培训,提升“双师”水平。为提升教师指导服务水平,助力有效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工作,学校组织教师参与培训5次,共计参与培训教师150余人,不断壮大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二是强化人才引进,充实专家智库。启动2个“311”模式计划,即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311”模式和“专业+骨干+跨界”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培训“311”模式,成功引进企业家、天使投资人、科技特派员和专业人士等为主的专(兼)职创业导师30余人,着力建设创新创业导师库,努力培养新一代优秀大学生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