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学生走进革命老区直播“吆喝”农产品


发布时间:2021-07-11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1年7月11日04版

“我和我的团队有一个愿望,想和大学城高校成立公益联盟,以年轻人的视角去参与乡村振兴,看看外面需要我们的世界。”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常州机电”)经济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刘文浩与7名同学刚完成了“以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驱动乡村振兴——基于茅山革命老区的实践调研”。实践调研报告从800多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第十七届“挑战杯”红色专项活动江苏省选拔赛一等奖。

在完成这份17000多字的调研报告之前,学生们在溧阳塘马村“蹲”了一个多月,仅在当地调研拍摄的照片就有2995张。与调研报告一起呈现的还有一段5分钟的视频短片。这份视频剪辑自学生拍摄的素材——362份相机拍摄视频素材、11份无人机视频素材以及117个内容相关成品短视频素材。

小小少年拥有大大梦想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基层是青年人才大展拳脚的重要平台,也是人生成长成才的肥沃土壤。为响应到基层实践的号召,助力乡村振兴,刘文浩与电子商务专业的谭少华和丁如燕、市场营销专业的张逸等同学,在溧阳塘马村边走访调研,边实践直播,发挥自己所学特长,帮助当地居民熟悉电子商务,带动农村新型经营体系的形成。

学生们访谈了当地的农机合作社与村民,走访了当地的田埂地头、超市小店以及村委社区,并发出422份调查问卷,了解了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尤其是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的市场渠道情况。基于这样的调研结果,为当地制定了合适的新型农业营销途径,并多次通过电商平台加直播的方式,帮助解决当地农产品滞销的问题。

卖大米、卖番茄、卖橘子、卖红薯……每一场直播的背后都是学生的努力付出。选品、与主播对接、写稿、制作预热片、复盘、发货……在一场卖大米的直播准备里,张逸收看了1000多分钟卖大米的直播,面对自己不了解的农作物主动求索,反复与物流计算运输费用,选择合适的包装规格。

“年轻人到基层中磨炼是时代的召唤,是历史的趋势,到基层中去用我们的优势、尽我们的微薄之力为乡村振兴开辟一条新的道路。我觉得这是我们年轻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应作出的努力。”刘文浩认为这样的大学生实践调研活动可以让更多年轻的目光聚焦到农村这一片田地,让更多的年轻力量可以投入到这一片天地。

一场直播卖出一月销售额

塘马村的老林头是个退伍老兵,家中4亩小番茄的销售几乎就是他用来支撑全家生活的收入。学生们走访时发现,他家共有3间房,5口人一起住两间房,另一间里堆满了小番茄。老林头招呼大家随意吃,说:“田里还有很多,反正大部分到时候都要扔的。往年是扔一半卖一半,疫情防控期间扔得就更多了。”学生们吃着新鲜的小番茄问起了原因。原来老林头和孙子靠着一辆电动三轮车每周两次去镇上的集市卖番茄,一上午生意好可以卖出20斤左右。

学生们当场就提出要给小番茄做一场直播。老林头起初是拒绝的,勉强同意后也是抱着质疑的态度。谁知一场直播下来卖了几百斤,老林头直呼忙一个月都卖不了这么多。学生们还联系了物流打包发货,并根据物流信息及直播间的交流分析客群、预计销售规模,帮助老林头制订明年种植计划。“我们还去了镇里的商超做了调研,偶然发现镇上的一家超市一周能卖100多斤小番茄,不仅拿货价贵而且还要从外地用冷库车运过来。于是我们给老林头牵了线,让他做好固定供货。”提到这件事,学生们至今很骄傲。

3年星火传递结出美好果实

来自湖南农村的谭少华同学从小帮着爷爷做农活,“村里除了力气活,就是需要上网经营的事,谁家有个儿子留在村里都会被羡慕。我一直希望可以找到合适的方式帮助像我爷爷一样的留守老人。”谭少华在这场调研实践中意识到自己的专业是有价值的,是真的可以帮助到家乡的,他下定决心毕业后要回到家乡带着大伙儿一起从事电商。

实际上,这场深入农村的实践活动是一场漫长的接力活动。常州机电经济管理学院依托常州电子商务研究院的平台,自2016年起,先后在溧阳别桥镇和常州前黄镇建了3个实践基地,开展了农村电商培训10多次。以别桥镇为重点,调研了周边8个乡镇,走访了300多家农户,发放了近2000份问卷。

“利用学院平台与资源,发挥专业优势,一方面帮扶农民适应新阶段新市场,助力乡村振兴;一方面让孩子在实践中获得做人、做事的感悟,达成高校与乡村互利。”经济管理学院实践项目指导教师李琰芬说,3年内学生走访了286户村民,为留守村民开直播、解疑惑,真真正正办实事。未来,活动会继续下去,范围也会扩大。

或许,刘文浩等学生的愿望在不久的将来会真的实现,更多的高校凝聚更多的力量,让大学生有所作为,让全社会对青年人有更多期待。

(李琰芬 陈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