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专利为载体,探索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培养新途径


发布时间:2020-12-21 浏览量: 信息来源: 黑龙江省信息

2014年9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演讲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李克强总理还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国务院常务会议和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等场合中多次阐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关键词。2018年9月18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的文件。2019年6月13日,2019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在杭州隆重启幕。在构建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深入人心的“国”字号“工程”,“创新”不仅仅是一个“热”词,更是一种行动。

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教师〔2019〕6号)指出:“促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创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中的具体目标中明确提出:“分专业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文件的总体目标中指出:“到2020年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构建创新型国家背景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培养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高职院校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立足自身岗位,积极尝试并勇于进行创新实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做表率。

创新是指人们为了发展需要,突破常规,运用已知的信息和条件,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价值的新思想或新事物的活动。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的本质是突破,也就是突破旧的思维定式和旧的常规戒律。创新活动的核心内容是"新"。我国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已经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科技发展具有良好基础,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跟上世界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步伐。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实践,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忧患意识、牢牢把握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我们带来的历史机遇、世界科技创新格局调整带来的机遇、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和市场不断扩大带来的机遇,坚定立足于自主创新,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不太长的时间内确保国家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笔者所在教学团队进行了以专利为载体的创新实践与探索,初步总结出了专利为载体的“问题提出与分析——方案制定与优化——实践检验——撰写专利申请文件——申请、授权——推广应用”的创新实践途径。“结合专业搞创新、通过创新带创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以教学团队取得的专利成果为学习项目载体,教学团队开设了“专利讲座”公共选修课。通过聆听讲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以专利为载体的创新实践,专利成果已经在生产实际中推广应用。

1.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作为创新型国家,应具备以下特征:(1)在创新方面的投入高;(2) 创新产出比高;(3)自主创新能力强,对国外技术的依存度低;(4)科技进步贡献率要达到70%以上。

全球范围内公认的创新型国家的共同特征是:“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此外,这些创新型国家所获得的三方专利(美国、日本和欧洲授权的专利)数占世界数量的绝大多数。如果我们生产的产品应用了外国的技术,每生产一件产品,就要支付外国专利费。构建创新型社会就要求用自己的技术和专利,就必须自己发明创造,自己拥有先进技术。自主创新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指导方针之一。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国家是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中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等职业学校要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这一方面更加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等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要有一大批符合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来承担起建设重任。处于构建创新型社会过程中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要加明确自身肩负的“教书育人、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育人使命,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并勇于进行创新实践,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过程中瞄准学生素质养成与技能提升目标并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做表率和先行者。

2.构建创新型国家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2.1积极践行“创造力教育”,全面提升师生的“创新素质”

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全体社会公民“创新素质”的提高。“创新素质”主要包括: 创造力思维、创造力人格特征、创造力意识、创造力知识和创造力运用实效等。其中,创造力运用实效主要是指:企业及个人的拥有的发明专利的数量以及创造力产业的实力等。

要提升全体社会公民的“创新素质”,就要改变传统的“记忆力教育”模式,积极践行“创造力教育”。“记忆力教育”模式的弊端是:“死记硬背、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优劣、学用脱节、脑手脱节,缺乏探究精神。“创造力教育”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以“学分+技能+思维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因素评价学生的优劣,鼓励发散思维及冒险精神,倡导学用结合、学思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等。

高职院校教师,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要从自身做起,不断加强学习,在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中积极总结教学经验和成果,特别是实践教学的经验和成果,积极践行“创造力教育”,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造力提供引导和示范。

2.2以专利为载体,依托实训教学寻找创新点,在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中进行创新实践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自身先行,不断提升自身的创造力。高职院校教师应结合教学岗位,依托实训教学寻找创新点,在“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以及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中进行创新实践。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践行“创造力教育”都呼唤高职院校教师结合生产实际和教学实际产生更多的新技术或新成果,而固化新技术或成果的方式之一就是专利。

以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为例,教学团队在指导学生数控加工实训过程中,针对:“刀具扳手、卡盘扳手取放不方便;更换刀片、对刀操作影响数控加工效率以及在数控加工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将卡盘扳手遗落于车床卡盘上”的情况和问题,,根据“问题提出与分析——方案制定与优化——实践检验——撰写专利申请文件——申请、授权——推广应用”的总体思路展开了以专利成果为载体的创新实践活动,以专利为载体固化发明成果并应用于实训教学中。“一种可容纳刀片拆装工具的数控车刀刀杆(ZL201620645970.2)”专利成果有效解决了刀片拆装工具合理存放与取用的实际问题, 提高了数控加工辅助工作效率。“一种防止卡盘扳手从卡盘上被甩出的安全装置(ZL201520172019.4)”、“一种带有防护罩的车床卡盘安全启动装置(ZL201620158470.5)”和“一种适用于车床机械式卡盘的可伸缩扳手(ZL201820198643.5)”等专利成果有效解决了机床卡盘扳手被遗忘于卡盘之上而误启动机床造成安全事故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了数控加工操作安全性。“一种可以在刀架上重复定位安装的数控车刀刀杆(ZL201520171987.3)” 专利成果有效解决了间断、批量加工零件多次对刀的实际问题,提高了数控加工辅助工作效率。一种适用于车床卡盘及刀架螺栓的组合扳手( ZL201520748732.9) 专利成果有效解决了刀具扳手、卡盘扳手取放不方便的问题。

创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主要表现如下:创新意味着付出,由于传统思维惯性作用,没有外力是很难改变的,这个外力就是创新者的付出与努力;创新意味着改变,即推陈出新,体现一个"变"字。不可否认的是,创新更意味着风险。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而创新的付出却可能“颗粒无收”只获得一份失败的回报。创新确实不容易,能"积极创新"、"勇于创新"、"大胆创新"更需要有自信和勇气。要进行创新就要相信自己有能力来改变现状,实事求是,认真调查研究论证,为实现目标不懈奋斗。另外,也要控制失败风险和勇于承担失败后果。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时,不能忽略对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若自信心不足,头脑中的“点子”或“想法”则很难转化为现实行动,行动不能得到坚持就会导致创新没有动力。同样,责任心也很重要。没有责任心,创新风险不容易得到控制并难以取得持续的阶段性进步。“结合专业搞创新、通过创新带创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以上述专利成果为学习项目载体,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开设了“专利讲座”公共选修课。通过聆听讲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相关课程所学知识,以学生为第一发时人和申请人申请并获授权了“一种可以升降的用于机床的脚踏板(ZL201621104755.7 ”和“一种带有手柄的车床卡盘扳手 (ZL201820636047.0”等实用新型专利并且应用于生产实际中。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教学团队已初步探索出:“问题引导→教师示范与指导→学生主体→结合专业→专利载体→成果固化→推广应用”的新路子并进行了有益尝试和实践。

2.3利用专利间隙开展创新实践

专利文献包括了全球90%以上的最新技术情报,与一般的技术刊物相比较而言,它所提供的信息内容要早5至6年左右。专利文献是记录技术信息的最有效的载体形式之一,而且70%-80%发明创造只通过专利文献进行公开而并不见诸其他类型的科技文献之中。相对于其他文献形式来说,专利(文献)更具有新颖性和实用性。通过对比互联网上已经公开的专利文献中的技术方案,可以在已经公开的技术方案之间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案和新方法,即利用“专利间隙”进行创新实践,从而更有效地解决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3.结语

科学技术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源泉。科学技术创新是指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的新发现和技术工艺的创新等内容。在当今社社会中,高等院校、科学研究院所等研究机构是基础科学技术创新的基本主体,而企业是应用工程技术创新和工艺技术创新的基本主体。在构建创新型国家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具重要性和紧迫性。笔者所在教学团队以数控加工实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以专利为载体固化发明成果,在实训过程中检验专利成果并进行推广,并通过此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及其所掌握的技术技能、以专利成果为学习载体开设了《实用新型专利讲座》公共选修课,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通过“问题引导→教师示范与指导→学生主体→结合专业→专利载体→成果固化→推广应用”的途径对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尝试。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曹井新)

作者简介:曹井新(1973—),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专任教师,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加工与制造,高等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