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职院构建共建共享心理健康教育格局服务师生服务社会


发布时间:2020-10-22 浏览量:

青岛职院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人的重要使命,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为着眼点,通过优化阵地建设、聚合心理服务、打造特色品牌,落实落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社会、服务师生,扎实推进“三全育人”,不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打造心理服务品牌。

多频共振,以品牌特色调整心理健康服务步律

立足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心理服务格局,通过示范引领、专业培训、全域覆盖的方式,打造有“青职”特色,有社会温度的社会心理服务品牌。2018年,青岛职院当选为全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党委书记王金生当选为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切实担当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军责任,承担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山东督导点、青岛市心理学会和青岛市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心的相关工作。聚焦青岛市社会心理服务需求,在全市范围内举办“阳光心旅”每月一讲大型公益心理讲坛,将现场与远程、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精准发力、真抓实效,获得市科协项目资助。发挥智库作用,为青岛市大中小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专业支持,为大中小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疫情期间,青岛职院积极对接山东省、青岛市心理服务需求,构筑社会“心防”体系,开设了省、市两条抗疫心理援助热线,为公众提供公益服务1974余小时,被中国心理学会作为 “专业可靠的中国心理热线”向全国推荐,并通过大众日报、学习强国平台、山东省科协网站等省级以上的媒体报道,在全国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

多措并举,以阵地建设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步调

全面做实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打造规范化、规模化、规律化的心理健康活动品牌,在每年定期举行为期一个月的心理健康节活动(五月)和职业心理素质训练月活动(十月),有效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师生心理健康意识,产生了广泛持续的影响。配齐专业心理辅导的软硬件,配全心理健康辅导的师资队伍,优化顶层设计,筑牢心理防护之网。制发《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建设意见(试行)》等文件,确保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建设在制度层面上有政策、有保障、有机制。围绕“一目标、两重点、五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课堂阵地为主体,多样化、灵活化、立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力促教育教学课堂与第二课堂双向融合,通过多种形式为学生开展心理辅导。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针对学生心理变化及心理安全需求,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21名专兼职教师同心协力、深入交流,增加集体备课频次,及时、准确地调整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授课内容,同时,借助于“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的契机,充分延伸第二课堂育人成效,开展了网络心理沙龙、心理征文比赛、心理短视频比赛等十余项活动,努力把疫情对学生造成的心理影响降到最低,着力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

多元联动,以聚合服务加快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步伐

以“校—中心—院系—班级—宿舍”五级心理健康网络体系为依托,积极聚合多方力量,为“三级”心理危机预警防控体系赋能。一是联动“三平台”,全面撑起心理健康防护之伞。疫情之下,学校发挥心理援助热线、青岛心灵导航微信平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三大平台作用,利用互联网+渠道,开展大学生心理服务工作,筑牢学生心理安全堤坝。据统计,截至5月开学前,心理援助热线提供了1200余小时的咨询,“青职心灵导航”等微信公众号推送心理咨询类文章10余篇,有效帮助师生重启校园生活;二是联动线上线下双渠道,持续为学生心理健康“充电”。心理复学是复学第一课的重要内容,为引导学生积极调节情绪,以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迎接校园生活,青岛职院在线下全方位、广角度、大范围地开展了全校范围的心理健康筛查,对量表显示问题突出的学生进行了一对一面谈筛查;借助互联网平台,打破时空局限,开展心理辅导、心理援助热线、线上讲座直播等多种形式的线上心理援助服务,从就业适应、教职工心理工作、情绪管理等多个方面帮助师生心理复位。“从心启航”系列心理调适讲座直播,观看人次已突破5200余人次,在全校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三是联动多方支持,筑牢学生心理安全防线。学校层面制定细致周密的心理危机干预院和手册,以“一目标、两重点、五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样态的学习心理健康体系。各二级学院层面开展心理危机排查和心理普查,实行周报制度,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培训,积极对学生进行心理援助,普及和提高心理健康知识。各专业班级层面开展疫后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心理沙龙、心理健康节主题团日活动,增强学生公共安全知识、心理健康专业知识,有效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掌控能力。(通讯员 孙艳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