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用工荒和就业难
发布时间:2012-02-10 信息来源: 张砥 来源:北京日报
春节刚过,用工荒再度来袭,据报道,山东、江苏、广东等地,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常年缺工的情况下,节后用工形势更加紧张。与此同时,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即将到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依旧严峻。
一段时间以来,用工荒和就业难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现象一直在我国交织存在,一方面是高端岗位人满为患,应届大学生对待遇的期望值一降再降,另一方面是低端岗位招不到人,如月嫂这样的岗位,薪酬水平颇高,但应聘者还是千呼万唤不来。“高不成低不就”可以说是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真实写照。
实际上,这一“荒”一“难”恰恰反映出我国目前劳动力的结构还不尽合理:大学生多、农民工多、技能型人才少,而这也是我国教育结构不合理的一个表现。长期以来,我们存在着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的倾向,似乎只有上大学才是出路,大学生们瞧不上“体力活”,农民工又达不到企业所需的技能水平,“技工荒”成了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的大难题。
除了劳动力结构问题,就业取向也是造成用工荒和就业难的重要因素。一些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更注重视野是否开阔、人脉是否广泛、晋升渠道是否顺畅等附加因素,导致找工作时挑肥拣瘦、越找越难。同时,伴随着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内陆地区转移,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在本地就业,放弃到人生地不熟的东部打工,沿海地区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招工难也就在所难免。
其实,换个视角看,用工荒和就业难并不完全是坏事,这是我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阵痛,痛过之后,才能看清我们在人才结构上的不足,才能意识到产业优化升级的迫切性。目前,高级技工的优厚待遇正推动着我国职业教育回暖,不少沿海地区企业也开始尝试转型为资金、技术、人才密集型的新兴产业,相信不久之后,这一“荒”一“难”两大难题终会得到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