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教育与汽车行业发展对话活动”举行


发布时间:2010-11-23 浏览量:

教育部简报〔2010〕第203期

2010年10月9日至12日,“中国职业教育与汽车行业发展对话活动”在北京举行。此次对话活动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文化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指导下,由中国汽车文化促进会、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等单位联合发起,以“合作·对接·共赢”为主题,旨在商讨推进汽车行业领域产教结合、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实现职业教育与汽车产业共同发展的大计。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中国人才研究会会长、原人事部副部长徐颂陶,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马林出席。鲁昕、徐颂陶分别发表主旨演讲,何光远、马林分别致辞。

鲁昕指出,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对新形势下推进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作出了战略部署,提出了支持和鼓励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10项政策。这次对话活动,是教育界和产业界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的一次重要活动。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在强调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还必须高度重视行业的指导和企业的参与。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发展之路。要大胆吸引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充分激发他们参与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要勇于改革创新课程教材,吸引行业企业一线的工人、技术专家、能工巧匠参与到职业教育教材的建设和编写中来。

鲁昕强调,汽车产业的特性,决定了它既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较长的产业链要求相应的教育链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和保证。因此,职业教育与汽车行业的对接对话意义重大。通过这种对话,建立职业院校与汽车行业企业直接沟通、交流和合作的平台,有利于职业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从行业企业实际出发,加快培养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我国汽车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

徐颂陶指出,目前中国汽车工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急需规模庞大、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人才,包括各级管理人员,各级专业技术人才,各级技术工人。从一个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关键要走自主创新之路,坚持人才强企的根本方针,努力建设一支支撑汽车产业竞争发展的专业人才队伍。把职业教育与行业发展对接起来,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的课题。它不仅指明了中国职业教育的方向,同时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和智力保障。这种对接对话,必将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参加对话活动的代表认为,职业教育是繁荣经济、支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消除贫困、维护社会稳定、实现体面劳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基础性工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需要的一项公共产品,具有鲜明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技能的重要内容,符合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可以使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等多主体共同受益。在推进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过程中,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出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相关政策,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不断创新中国特色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

对话活动期间,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北京汽车集团公司、吉利汽车集团公司、意大利斯潘内锡公司等汽车行业企业和辽宁营口市农业工程学校、中锐教育集团等单位,分别就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中的机制创新、实践创新、素质教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深度对话,展示了他们实行校企合作的成果和经验。对话主办单位还对全国汽车行业职业教育优秀装备供应商、为职业教育做出积极贡献的企业集团以及相关职业院校进行了表彰和授牌。百家汽车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以整车、展板、教具和专题讲座等形式展示了校企合作的成果和经验。

北京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中央有关主流媒体,车友会负责人,以及来自全国100多所职业院校,80多家汽车行业企业,20多家协会、学会、联合会等方面的代表近600人参加了此次对话活动。对话活动同期还举办了汽车文化和职业教育装备展以及全国汽车职业教育教师说课大赛。

综合资讯